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三、圣哲画像记
只可惜我不能如刘向父子一样来论定他们的优劣而已。

    自从朱子表彰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以为他们的学说是上承孔、孟的道统,后代的君、相、师、儒,忠诚地守卫他们的学说,没有人能够改变。乾隆年间,大儒辈出,训释经籍,考辨详博,超过了前贤,别立标帜,号称“汉学”。这派人排斥宋代周、程、张、朱五子的理学,认为他们不应该独享尊崇。而笃信五子学说的人,也摒弃汉学,认为汉学支离破碎,有害于道,争辩个没完没了。我看五子立说,大的地方,多和孔子之道相合,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而汉学一派,虽训释经书,稍有不妥,应该拿近代对经书的解说加以辅助,又怎么可以排斥众说而自限呢?这两派人,也同样可笑。

    西汉的文章,像扬雄、司马相如的雄伟,本为天地间的强劲之气,获得了阳刚之美的,这是天地间的义气。像刘向、匡衡的渊深美好,这是天地间的温厚之气,获得了阴柔之美的,这是天地间的仁气。东汉以后,在博雅方面,并不比古时逊色,但是风骨稍为衰弱了。等到韩愈、柳宗元相继而起,把扬雄、司马相如的雄奇万变,完全用在记述小事物的短篇之中,堪称不同凡响!欧阳修、曾巩,皆取法韩愈,但是文章的体质,和匡衡、刘向相近。由此看来,文章的变化,没有人能研究透彻。总而言之,不会超出阳刚与阴柔这两个途径,即使再经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

    我抄录古今诗,从魏晋到国朝,共选了十九家。一般说来,诗的途径是很广泛的,各人的嗜好趋向,要看他的性情接近于那方面而定。譬如百味佳肴,摆在桌上,只要选取适合自己口味儿的,吃饱而已。如果一定要穷尽天下的佳肴,遍尝以后才能供给一餐的需要,那是大惑;一定要强勉天下人的口舌,都来效法我的嗜好,那是大愚。庄子曾经说过:“大惑的人终生不能颖悟,大愚的人终生不会聪明。”我在这十九家中,又笃守其中的四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黄庭坚,喜好他们的人有十分之七八,不喜欢他们的人也将近十分之二三。我怕遭受庄子终生不悟、不聪明的讥讽,所以就选取这些人的作品,终生学习。

    司马迁网罗了以前的传闻,贯通了三古而作成的《史记》中的八,却颇嫌简略。班固《汉书》中的十《志》,比较详备了,然而只写一代,不能会通历史。要想遍览治世大法,必须从杜佑的《通典》开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杜佑的《通典》不相上下,郑樵的《通志》,则比不上它。近百年来,学者讲求形声训诂的学问,专门研究说文解字,大多数的人都推崇许慎、郑玄,很少人谈及杜佑、马端临。我以为许慎、郑玄考证先王制作的本源,杜佑、马端临辨析后代因革的大要,就实事求是而言,二者殊途同归。

    先王的大道,所谓修养自己、治理人民,织构万类的归宿是什么呢?也不过是礼而已。秦朝焚灭书籍,汉代学者们所搜求的,郑康成所以能够超越常人,都是因为礼。杜君卿的通典,谈论礼的地方有十分之六,他的见识已超过八代了。宋代张载、朱熹所讨论的,马贵与、王伯厚所纂辑的,无不谨慎地把礼作为对象。我们清朝的学者,以顾炎武为大师,国史《儒林传》,赫然列为第一。我读他的书,谈到礼俗教化的地方,就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的气概,是何等的雄壮!后来张蒿庵作《中庸论》,以及江慎修、戴东原等人,特别把礼视为优先的事情。而秦尚书蕙田,因而纂修《五礼通考》,凡是天下古今人神间所有的事情,都用礼来贯综它,可以说是规模宏大,思虑精严了。我画国朝先贤的遗像,首先是顾先生,其次是秦文恭公,岂能没有深意?桐城的姚鼐、高邮的王念孙,他们的学术都不纯于礼。可是姚先生的文章持论闳博通达,国藩能够粗略地懂得文章,是由姚先生启发的。王氏父子集小学训诂之大成,高深的造诣,是不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曾国藩读书与做人简介 >曾国藩读书与做人目录 > 十三、圣哲画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