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呼吸之际,其几甚微,若尽听他营之令箭牵率出队,一遇大敌,必致误事。
弟思力革此弊,必须与各营委曲说明,三令五申。又必多发哨探,细侦贼情,耳目较各营为确,则人渐信从,而前弊可除矣。余俟续布。
牵连出兵作战的弊端,之所以难以改变,在于这一营出兵时并未通知好那一营,一遇到贼匪接仗,假如小有挫败,就用令箭快速请求另外的营兵前来接应。来了就感激他们前来救援,不来就怨恨他不来救援。甚至并未挫败,还没有接仗,也用令箭报马预先请其他营垒速来接应,并把这等事看做寻常,看成当然如此,既怕遭到别人怨恨,又顾虑以后受到报复,于是不敢不去,不忍心不去。而临阵作战,是在一瞬之间决定胜负,时机非常短暂,如果都听从其他营的令箭牵连出兵,一旦遇上大敌,肯定误事。
沅甫九弟左右:
在吉安扎营盘,不应离城池太近。因地太逼近,则贼匪偷袭营垒便难防范,奸细混进来也难于查出。节距太短,则我军出兵列队难以取得地势,各营一同作战也难以分段迎击。一旦扎营以后,再往远处退却,则会有损士气,不如先离远些为好。
对平民应当爱护但对刁民就不必爱护,士绅应当敬重而劣绅不用敬重。弟在外面办事能够这样条理分明,那么凡是为兄所有的缺点、遗憾,弟可以替我一一弥补。
如想尽力革除这个弊端,必须与各营委婉说明道理,必须三令五申。又一定要多派哨探,仔细侦察敌情,耳目要比各营更准确,则他人才能逐渐信任你,从而可以革除这一弊端。
沅浦九弟左右:
弟所寄各件,代普将请饷,代黄太守上禀,均顾全大局,即使上官未必批准,亦不失缓急相顾之道。
请奖一禀,尚欠妥叶。湘后营一军,不知从何处筹饷?即宝营亦自难支持。弟辞总理之任,极是极是。带勇本系难事,弟但当约旨卑思,无好大,无欲速。管辖现有之二千人,宁可减少,不可加多。口粮业得一半,此外有可设法更好,即涓滴难求,亦自不至于脱巾溃散。但宜极力整顿,不必常以欠饷为虑也。
打仗之道,在围城之外,节太短,势太促,无埋伏,无变化,只有队伍整齐,站得坚稳而已。欲灵机应变,出奇制胜,必须离城甚远,乃可随时制宜。凡平原旷野开仗,与深山穷谷开仗,其道迥别。去吉城四十里,凡援贼可来之路,须令哨长、队长轮流前往该处看明地势,小径小溪,一丘一洼,细细看明,各令详述于弟之前,或令绘图呈上。万一有出队迎战之时,则各哨队皆已了然于心。古人忧“学之不讲”,又曰“明辨之”,余以为训练兵勇,亦须常讲常辨也。
另外,带兵总是以能打仗为最重要的事情。现在长期驻扎在坚固的围城之下,没有仗可打,也是烦闷的事。如果能转移驻扎到赣江东边,应能打一两个大仗。但你军营中的士兵锐气有余,沉稳不足。士气浮躁而不集中,是兵家所忌讳的,还希望你仔细观察注意。偶尔作一副对联劝诫你:“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贤弟如果可以按这几句话去做,便为哥哥争气很多了。
沅浦九弟左右:
弟所寄各件:代普副将请饷银,代黄太守上禀,都是顾全大局的事。即使上司不一定批准,也不失为缓急时互相照顾的道理。
请求奖赏一禀,还欠妥当。湘后营一军,不知从哪里筹饷银?就是宝庆营也自难支撑。弟辞去总理之职务,极对极对。带兵勇本是难事,弟应节旨卑思,不好大,不求速效。管辖现有两千人,宁可减少,不可增多。口粮已得到一半,此外能设法弄到更好,即使是难以求得点滴,也自应不至于队伍溃散,只应极力整顿,不必常为欠饷而焦虑。
打仗的道理,在围城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