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今古茶诗下-1
修《归田录》记载:“团茶,凡大者八饼重一斤,小者凡二十饼为一斤。”由此可见小龙团是茶中极品。
③第二泉:即惠山泉、一称陆子泉。被陆羽和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二泉”。此泉水在宗徽宋时曾为宫庭贡品。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颇具浪漫色彩的诗句,历来被人们赞为咏茶的千古绝唱。
④九龙:惠山有九峰,蜿蜒若龙,又称九龙山。陆羽《惠山寺记》见载《全唐文》云:“山有九陇,若龙之偃卧然。”
⑤五湖:即太湖。《史记·河渠书》集解:韦昭曰:“五湖,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张勃《吴录》曰:“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故以五⑥孙登:三国时魏国隐士,曾隐居于汲郡山中。好一弦琴。从东坡诗句看,似孙登昔年曾登临惠山,无言诗作而返。
3.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①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贶,叹味不已,次韵奉和
岩垂匹练千丝落②,雷起双龙③万物春。
此山④此水俱第一,共成三人⑤鉴中人。
〔题解〕诗人在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期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奉召进京途中经庐山时,元翰少卿其经历未详惠赠其谷帘泉水、龙团茶并附诗一首,诗人步韵奉和。贶〔kuàng况〕:赐与。诗人在题序中说,对友人的惠赠,无以为谢,只能以新诗奉酬了。
〔笺注〕①谷帘水:即庐山康王谷水帘水,被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一名泉”。
②岩垂句:谓谷帘泉水势。《方兴记》载:“谷帘泉水如帘,布岩而下者,三十余脉。”又《桑记》载:水帘泉亦称三叠泉,“出自大月山下摧碎散落,蒙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盘石上,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万人鼓也。”
③雷起双龙:诗人将游龙潭三叠泉最后入注龙潭与龙首崖时的感受化为诗句。龙首崖,在庐山大天池侧门外数百公尺处。龙首龙身形为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横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覆劲松,下临绝壑,似苍龙昂首,形象雄奇。站在崖上,耳边则闻汹涌澎湃的松涛和山泉击石的巨响,声如万马奔腾,鼓角齐鸣。这恰与三叠泉下注龙潭时“轰轰万人鼓也”形成“雷起双龙”之势。
④此山:即庐山,又名匡山或匡庐。在江西九江市南。相传,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草为舍,故名。
⑤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诗中的“三人”正是从李白诗句化来的,但别具意境和情趣。诗人是将天下名山、名泉拟人化,与诗人自身共成“三人”。鉴:镜也。鉴中人的意境是:诗人游览庐山,在某一池潭边流连时,在平静的水面上映出了瀑流飞泉与峰峦迭翠的倒影,而诗人的身影自然亦同时映入了水镜之中。真可谓是景自天成,诗从景化。而“鉴中三人”同李白“花间独酌”时“三人”的孤寂情景完全不同;苏轼是以奇秀匡庐、谷帘珍泉自喻,表达了诗人的旷达心胸。
4.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江夏①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②。
磨成③不敢付童仆,自看④雪汤生珠玑。
列仙⑤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⑥。
明年⑦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原注:《归田录》:“草茶以双井第一。画舫宿太湖,顾渚贡茶故事。”
〔题解〕黄鲁直,名庭坚,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他虽出于苏门,但在文学上与苏轼并称。苏黄交厚。此诗作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其时黄庭坚亦在汴京。
〔笺注〕①江夏:并非指今武昌市或其他古时称为江夏的地方。而是黄氏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