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吹奏类
篪,有底之笛也,横吹之。”它的样子和后代的笛很相似,也是有一个吹孔和几个音孔,不同的是笛吹孔的一边有底(即不通),而另一边则无底。而篪两头都有底。另一个区别是笛有笛膜,而篪没有。

    篪在南北朝时期还在民间广泛使用。据载,北魏河间王琛有婢朝云,善吹篪。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叛乱,屡讨不降,他就让朝云假扮为一个贫穷的老妪,吹篪行乞。羌人听到后,引起思乡之情,都流着眼泪归降了。所以当时秦地的人说:“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唐、宋以后,篪就只用于宫廷雅乐了。清代有实物流传,吹孔和音孔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一点与笛不同。

    箫

    春秋战国时期所说的箫,大多是指排箫,自秦、汉以来,竹制的单管多孔的吹奏乐器,主要是指横吹的篴和竖吹的箫,当时都叫作笛。东汉时马融作《长笛赋》说:“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这里所描述的,应该是箫而不是笛。本四孔,东汉京房(君明)以为没有商音,所以加了一孔,而且是加在背面,与现代的箫已经很相似。到了西晋时,荀勗改进笛律,他的笛有六个按音孔,五个在前,一个在后,与今天的箫已经完全一样了。汉代陶俑和北魏云冈石窟雕刻中都有吹箫的形象,可见在汉、魏、六朝时期,已经有箫在使用了。

    唐、宋时期,横吹的笛和竖吹的箫才完全分开称呼,横吹的笛称笛,竖吹的笛称箫。箫又被称作“秦箫”“凤箫”,因其无底,又称“洞箫”。和笛相比,箫的声音要柔和些,也更悠扬婉转,所以它的技巧变化虽然没有笛丰富,但更长于抒情,尤其是表现一种清远哀怨的情结。

    尺八

    尺八,其实就是箫的一种,所不同的是它用的材料是竹根部的一段。尺八的形状和箫很相似,但是要粗一些,它一般是用石竹、观音竹等上等竹材,取其根部制作而成,音量比箫大些,音色深沉含蓄而略带凄凉之感。其音色很接近西洋乐器中的长笛,但要朴实滋润一些,有人把它们比作郊野与城镇的分别。

    笛

    笛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重要的吹管乐器。竹制,横吹,有吹孔一、膜孔一、音孔六(近现代出现七孔、九孔、十孔笛以及十一孔的新笛)。

    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直没有定论,从前都认为横吹的笛是汉代才出现的,而先秦时横吹的竹管乐器是有底的篪。但是,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却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我们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十六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八千余年历史,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另外还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前433)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前168)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最原始的乐器。

    笛在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已经是非常受人喜爱的乐器,出现了桓伊、唐玄宗、李谟这样的高手。

    笛的音域较宽,可以到两个半八度,音色优美清脆,演奏技巧非常丰富,表现力很强。传统的笛,有梆笛、曲笛之分。梆笛一般是开第三孔为G,是北方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声音高亢明亮。曲笛一般是开第三孔为D,音色较低沉而优美,多用于昆曲伴奏和江南丝竹等。现代的笛,有从C调到B调十二支,还有低于C调的低音大笛。

    唢呐

    唢呐本来是流行于波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目录 > 吹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