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类
琴
琴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弹弦乐器之一。相传远古的伏羲氏和神农氏,都曾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第一篇《关雎》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吟咏。由于它的声音不愠不躁、平正冲和,很合乎儒家“中和”的音乐美学思想,所以受到许多文人雅士的喜爱。
琴,又称古琴、瑶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120厘米—125厘米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厘米左右),厚约二寸(6厘米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一般是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背板,有头、颈、肩、腰、尾、足等。
琴共七弦,一端以岳山支撑琴弦,无品,琴面有十三个琴徽以定音位。其定弦法很多,并不固定。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沉着温润,高音区尖新清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古时候,古琴的地位非常特别,它是高雅的象征,但又不属于雅乐系统;它受到文人雅士甚至僧道人物的喜爱,常弹奏于幽室旷野,竹林月下,但又绝非俗乐。它是文人士子的必修功课,孔子、司马相如、蔡邕、诸葛亮、嵇康、戴逵、白居易等都是抚琴高手。
古人把琴作为明道德、美风俗、禁淫侈、和人心的修身养性之器,因此形成了对琴的古淡圆润、静远雅洁的审美要求。今天,琴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瑟
瑟是古老的弹弦乐器,起源很早,《乐书》引《世本》说“庖牺(伏羲)作瑟”,不一定可靠,但在周代,瑟已经是重要的弹弦乐器了。中有许多关于瑟的诗句,中有许多孔子和弟子鼓瑟的记载。
据说最早的瑟有五十弦,舜嫌其太繁,便把它简化为二十五弦了。就是这样,大概在元代七十二弦琵琶和扬琴出现以前,它也是弦数最多的弦乐器。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
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的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当时的瑟,首尾各有一长条岳山,两岳山外侧有数目相应的弦孔,依次张弦。共二十五弦,音高按十二律吕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不弹,其余二十四条弦可奏两个八度音程的二十四个音。以右手弹“中声”(低八度音区),左手弹“清声”(高八度音区),左右手也可同时弹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
筝
先秦时的瑟,最初是五十弦,后来舜把它简化为二十五弦。据后代传说,瑟又被分为两半。《乐道类集》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