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类
载这样一个故事:秦国有姐妹二人都喜欢鼓瑟,可家里只有一张瑟。有一天,她们在争抢瑟的时候,把它从中破成了两半,姐姐手中的一半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十二弦。秦皇听到这件事,十分惊异,就把这种十二弦和十三弦的乐器叫做“筝”。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据后汉刘熙载《释名》说:“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筝”的得名,是因为其声音“筝筝然”。
筝是秦地(今陕西西部)的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在秦地流行。它最早出现在秦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他描述当时秦地的音乐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声也。”所以筝也称“秦筝”。其实,在战国时期,筝已经广泛流传到齐、鲁、燕、赵等中原地区。《战国策·齐策》说:“临淄(齐国都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自汉代以后,筝更是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成为十分重要和受人喜爱的乐器。
最早的筝可能有五弦。东汉应劭《风俗通》引《礼记·乐记》载:“筝,五弦,筑身也。”近年在湖北隋县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就有五弦筝一件。战国末年,筝已发展到十二弦。经过八百多年,至隋代才增加一弦。此后十二弦筝和十三弦筝长期并存,而以十三弦筝流传最广。元、明以后,又出现了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清末,出现了十六弦筝。近年来,筝的制作有很大发展,研制出了二十一弦筝、二十五弦筝、二十六弦筝、四十四弦筝等,以二十一弦筝使用最广。
筝的外形和瑟有点相似,但琴面有撑弦柱(即雁柱),可以左右移动以定音高。
筝的音量宏大,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尤其长于表现那种凄清哀怨的情愁,所以古人常把它称作“哀筝”。当然,筝并非只能表现哀怨的情绪,它也很适宜表现宁静和平与欢快热烈,甚至气势磅礴的作品。
弦鼗
弦鼗是秦代出现的弹弦乐器,虽然没有实物留传,但它在我国器乐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高。
先秦时期的弦乐器,都是放置在桌上或架上(也可以放在石上甚至膝上)弹奏的,没有出现抱在怀中演奏的弦乐器,所以在行进中或马上几乎无法弹奏。
据说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候,民工们非常辛苦,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们就编唱了许多民歌,来抒发自己愤懑和感情。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一种叫鼗的鼓改制成了乐器。
鼗鼓,就是现代的巴浪鼓,不过要大得多。它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一个长长的柄,一是鼓的两旁各有一条短绳,系有珠子(称两耳)。它的敲击方法是握住长柄,左右转动,珠子就敲响鼓面。修长城的民工们,把鼗鼓调过来,把鼓面当成音箱,在长柄上安上弦,一种新的乐器——弦鼗就诞生了。
弦鼗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弦乐器中没有抱于怀中演奏一类的现象,意义和影响非常巨大,此后出现的阮咸、三弦、月琴、秦琴等乐器,都是从弦鼗演变出来的。
箜篌
“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诗中提到的“箜篌”,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非常优美的一种弹弦乐器。
箜篌有卧、竖两种。
卧箜篌的出现,大约是在西汉武帝时,据说是汉武帝令乐人侯晖(一说侯调)依琴而制。当时的箜篌,形制和琴、瑟相似,5-7弦,有柱(琴马),只是用拨子弹奏,和琴、瑟不同。
竖箜篌则是东汉时期由波斯(今伊朗)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它本来是一种角弓形的弹奏乐器,形状似竖琴而小,便于在马上弹奏。传入中国以后,也被称作“箜篌”,为了和中国原有的卧箜篌区别,就被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