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弹拨类
“竖箜篌”或“胡箜篌”。宋陈旸《乐书》说:“竖箜篌,胡乐也。其体曲而长,其弦二十有三。植抱于怀,用两手齐之,俗谓之‘擘箜篌’,亦谓之‘胡箜篌’。”“植抱于怀”中演奏的应该是小箜篌,还有一种大箜篌,是放在地上演奏的。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说大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缕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还有一种箜篌是从东晋初年从天竺(印度)传入的,由于雕有凤首,所以称为凤首箜篌。

    竖箜篌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中土人士的喜爱。《后汉书·五行志》就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在唐代,它是燕乐、清乐、西凉乐、高丽乐、百济乐、天竺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以及俗乐的重要乐器(包括卧箜篌和竖箜篌)。唐咸通中,教坊第一部有张小子善弹箜篌,冠于古今。还有中唐时的李凭。连深通音律的唐明皇,也喜欢弹箜篌,教坊谢大善唱歌,尝唱《乌夜啼》,明皇亲自弹箜篌和之。

    到宋、元时期,箜篌的使用都还相当普遍,但是到了明末,它的使用却渐渐减少,到清代则基本失传了。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按古制制作了大箜篌、小箜篌和凤首箜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根据竖琴的原理,参照古史的记载和图片,研制出了一架竖箜篌。1980年,又成功研制了雁柱式仿唐箜篌。这架箜篌外形富丽堂皇,黑亮的弓形琴身、金色的凤首。它有双音箱,七十二弦,按C大调音阶排列,音域从A1-a3共五个八度,而且具有像竖琴一样的转调功能。它的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件珍品。

    火不思

    这是北方蒙古族乐器。名字有点怪,其实是土耳其语的译音,说明它是一件外来的乐器,所以也译作浑不似、虎拨思、吴拨似等。关于火不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汉元帝时(前49—前33),王昭君嫁到匈奴,她的琵琶坏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后来,就讹成“火不思”了。

    据《元史·礼乐志》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同一孤柱。”它的外形与新疆的一些弹拨乐器如弹布尔、都他尔等有些相似,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考姆兹和云南纳西族的苏古笃,在形制上与火不思相近,名称也相似,它们属同一渊源的乐器。火不思外形最大的特点是四个弦钮都在同一旁。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以西的招哈和屯(古代高昌地区),发掘的9世纪初唐代高昌古画,画中有“一儿童抱弹长颈、勺形、四弦轴并列一侧的弹拨乐器”,应该就是火不思。

    火不思在元代很盛行,清代的“番乐”合奏中仍在使用。

    阮

    阮,又称阮咸,它是由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

    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了发泄心中的愁苦,在鼗鼓上安上弦,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弦乐器——弦鼗。还有一种抱于怀中演奏的弹弦乐器,据说是西汉时遣乌孙公主和番,下嫁昆弥(西北方少数民族),怕她寂寞,叫工人依筝、筑、箜篌等乐器制造了一种便于在马上弹奏的乐器,传为四弦、十二柱,可能是木制音箱。这种乐器在汉代虽然已经被称作琵琶(称汉琵琶),但是和今天的梨形琵琶的形状完全不同,它是在圆形的共鸣箱上加上一个长柄,柄上有十二柱。它其实就是后代阮和月琴的前身。为什么汉琵琶后来又叫做“阮”呢?

    东晋时有七个著名的文人,被合称为“竹林七贤”,大文学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也是其中之一,他善弹琵琶,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奏的琵琶,实际上是圆形直柄的汉琵琶。这种琵琶受到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的曲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目录 > 弹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