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类
项琵琶的冲击,在南北朝后期几乎失传了。
唐武则天时,有蜀人在古墓中挖到一件铜制的乐器,圆形直柄,和晋人所画的《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的乐器十分相似,于是人们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并且按其形制改用木材仿制,声音竟是意外地好。
唐、宋时期,阮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乐器。在宋代,已经出现一种较小的阮咸,叫“双韵”。元、明、清时期,阮没有得到发展,相反还逐渐式微,形制上不但没有改进,反而变成三条弦或者两条弦。直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在复制古乐器的时候,才由郑觐文先生依宋制制作了阮。后来,无锡华光国乐团在艺术指导杨荫浏先生的指导下,制成首次按十二平均律排品的十六品大阮和中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阮的研制得到很大发展,现在的阮主要有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四种,其中,音色最优美、常用作独奏的是中阮。
现代的阮,木制圆形音箱,直柄,四弦,一般用拨子弹奏。
月琴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似圆月声如琴。但那时候它可能和阮是同一样东西的不同名称。宋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清代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圆形,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现代的月琴,音箱较阮小,呈圆形,也有六角形或八角形的,柄短,琴的面和背用桐木板,八品,四弦,用拨演奏。
月琴可用于独奏,在民族乐队中也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它是京剧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和京胡、京二胡一起,被称为“三大件”。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月琴是非常重要的乐器。
三弦
由弦鼗演化成的乐器中,三弦的形制可能是最接近弦鼗的了。清毛奇龄《西河词话》说:“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鼗。”他就明确地认为三弦就是弦鼗。
正式有三弦之名是在元代。明杨升庵在《升庵文集》中说:“今之三弦始于元时。小山(元散曲家张可久)词云:‘三弦玉指双钩,草字题赠玉娥儿。’”三弦在元、明时期的杂剧和传奇中,是很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各种曲艺中,三弦更是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北方的鼓书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天津时调和流行于河南的三弦书中,它都是最主要的伴奏乐器,而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的单弦,更是以三弦为唯一的伴奏乐器;在南方江浙一带流行极广的弹词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等,一般分为单档和双档,单档由一人弹琵琶自唱,双档则由一人弹琵琶,一人弹三弦对唱。在京剧、曲剧、吕剧、豫剧、山西梆子等戏曲中,三弦也是很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民族器乐合奏和地方音乐如江南丝竹、十番鼓、十番锣鼓、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常州丝弦等中,三弦也是极为重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的音色圆润、结实饱满,有时在乐队中显得十分活跃。
三弦有大、小两种。大三弦音色浑厚,多用于北方鼓书的伴奏;小三弦音色清亮,多用于南方弹词等的伴奏。
三弦,顾名思义,当然是三条弦,它的音箱一般由蟒皮两面蒙成,柄很长,无品,用拨弹奏。
琵琶
古时候称琵琶,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系统的乐器,一种叫“汉琵琶”,是由弦鼗演变出来的阮一类的汉民族本土乐器;一类则是由西域传入的曲项琵琶。到唐以后,琵琶就只指后者了。
唐以后的琵琶,音箱是梨形的,琴项上部向后弯曲,所以叫“曲项琵琶”,项的下半部分(有的书叫“琴杆”)有几个音格,叫作“相”,老式的琵琶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