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916年:形势逆转
团军发起第五次伊松佐河会战。意军此次进攻的目的在于不让奥军调往其他战线,并与西线盟军遥相呼应,以减轻德军对凡尔登前线法军的压力。奥军在几个点上发动反攻,逼退了意军。会战持续到3月29日才结束,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
奥军参谋总长康拉德曾要求德军合作,彻底击败意大利,迫其退出战争。但被拒绝,因为法金汉一心想在西线把法国的血放干,同时又认为即使打赢了这一仗,也达不到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的目的。康拉德转而又提出用德军替换俄国战线上的奥军,以便抽调出奥军9个师到意大利战线,同样被法金汉所拒绝。于是康拉德决心单独干一场。他不动声色地从俄国战线调回最精锐的5个师,计划从北面的阿尔卑斯山地出击特兰托,得手后迅速进到伊松佐河意军集团的背后,将其包围消灭。
进攻部队为奥军第3、第11两个集团军,由欧根亲王指挥。由于山区气候恶劣,奥军足足等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意军得到了情报,把防御力量增加了一倍。5月15日,奥军向当面之敌布鲁扎蒂指挥的意大利第1集团军发起猛攻,起初,奥军进展较大,连续突破意军两道防线,几天后又部分地突破了意军第三道防线,眼看奥军就要跨出山区,踏上威尼斯平原。意军参谋总长卡多尔纳孤注一掷,将全部预备队押上,奥军攻势开始减弱。6月4日,应意大利国王向沙皇的求援,俄军在东线向主要由奥军防守的地段发起突袭,取得战略性的突破。奥军被迫从激战的前线抽出部队前往增援。6月16日,奥军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同一天,意军发起强大反攻,从6月25日起,奥军全线后撤,但意军却没能完全恢复丢失的阵地。
在这次特兰托会战中,意军损失至少14.7万人,其中被俘者约5万人。奥军损失约8万人。奥军战果虽丰,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意军在特兰托的惨败使国内震惊,导致萨兰德拉内阁于6月12日倒台,保罗·博泽利新政府成立。
7月9日,意军停止在特兰托地区的反攻,抽调部队加强伊松佐河战线。8月6日,意军发起第六次伊松佐河会战。意军第3集团军在10多天里,夺得了一些地盘,攻占了奥军重要军事要点戈里齐亚,改善了防御势态。虽然战果十分有限,但恢复了军队的自信心。这次双方损失是:意军伤亡7.4万人,奥军伤亡6.1万人。
随着协约国军队在各条战线的形势改观,卡多尔纳的进攻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从1916年9月到该年年底,他又在伊松佐河连续发动了第7、第8、第9次攻势,由于浓雾弥漫和阴雨连绵,这3次进攻只获得局部性的战术小胜,而且得不偿失。3次交战意军共伤亡达7万人,奥军约5万人。
4.勃鲁西洛夫攻势
1916年3月,德军发动凡尔登攻势不久,法国便通过法驻俄军事代表团团长波将军,向俄军参谋总长阿列克谢也夫请求俄军尽快在东线发动进攻,减轻西线盟军的压力。俄军遂于3月18日至29日,动用第2、第10、第12集团军,发动了纳罗奇湖战役。俄军进行了两天的猛烈炮击,但对德军阵地损害甚小。炮击过后,俄军开始密集冲锋,立即被德军火炮和机枪编织成的火力网所罩住,经10天左右的冲杀,俄军损失11万人,德军损失2万人。俄军在纳罗奇湖的进攻以完全失败而告终。
俄军统帅部感到要守住一条1200公里宽的防线是非常困难的,德军一旦从西线腾出手来,集中力量于东线任何一处,都能轻易突破俄军的防御。唯一解决的办法是在5月先敌进攻,迫使德军随俄军的行动而改变计划,而不是相反。4月14日,已取代尼古拉大公自任俄军总司令的沙皇和参谋总长阿列克谢也夫召集各方面军司令官和参谋长及军需官举行最高统帅部会议。会议决定:在夏季对德军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