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1916年:形势逆转
大规模的、先发制人的打击;原定的进攻日期从5月初推迟到5月底;在东线的3支大军里,由中路的西方方面军担负主攻;右翼的北方方面军负责佯动以迷惑敌方,如情况发展有利的话,则由佯动转入全力以赴的进攻;左翼的西南方面军实施有力的辅助性进攻,以配合主攻方向。

    就在5月中旬俄军为夏季攻势作准备时,奥军在特兰托发动打击,重创意军。意大利政府上下惶恐不安,意大利国王亲自致电沙皇,请求俄国用西南方面军的进攻来减轻意军的压力。俄军统帅部遂于5月31日下达了进攻的指令。6月4日拂晓,俄军西南方面军在勃鲁西洛夫指挥下,在320公里的正面上发动全面突击,3天内获得巨大的战果,俄军从80公里宽的突破口潮涌而入,奥军第4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丢盔弃甲,向后溃逃。康拉德为了一举荡平意大利,从这里抽走了5个精锐师,现在,他须为此而付出可怕的代价。

    勃鲁西洛夫是俄军中最优秀的指挥官,当时的战争经验已否定了正面突破的作战方式,尽管这样,实际作战还是采取毫无成效的正面进攻,因为当时的军人们面对战场僵局实在无计可施。勃鲁西洛夫发现:正面进攻的失败是因为进攻的一方必须在选定的地段集结大量的兵力和重武器,由于有了飞机空中侦察的手段,这种集结就失去了隐蔽性,对方能够准确判断出地点,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突破,所以,进攻一方就应在20~30个地点同时开始做进攻的准备工作,使守方无从判断主攻方向。勃鲁西洛夫运用这一观念,获得正面突破的成功,把战术突破发展为战略突破。

    俄军西南方面军向铁路大枢纽科韦耳逼近,开始危及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整个德军防线的侧后,兴登堡迅速从四面八方凑集援军,由林辛根将军统一指挥向俄军反扑。到了6月末,俄军冲势减弱,不久转入防御。7月28日,勃鲁西洛夫从南、北、东三面向科韦耳发起进攻。这时,他的部队从原来的进攻配角成为主角,中路埃维特指挥的西方面军起先借故迟迟不动,后来也没有给予有力的配合。俄军最高统帅部里原来没有人对勃鲁西洛夫的进攻抱有信心,也没有为他准备后备部队和作战物资,等到用马车把大批物资缓慢地向前运送时,德军的增援正在高效率的铁路上向东疾驶。俄军付出了重大代价没能攻占科韦耳,却拿下了布科维纳。9月初,俄军地盘上收获颇丰,不过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双方战线稳定在斯托霍德河、基谢林、兹洛切夫、勃列扎纳、加利奇、斯坦尼斯拉夫、杰拉滕、沃罗赫塔、谢列京一线。

    奥军的惨败使德国人感到恼火,对自己的盟国大有麻绳拴豆腐——提不起之感。德国人一向希望在东线建立统一的指挥,但被奥匈拒绝。这次惨败后,奥匈便赶紧接受德国的建议。于是,兴登堡的职权范围向南延伸了360多公里。为了照顾奥匈的面子,在塔诺堡到罗马尼亚边界之间另成立一个集团军,由奥匈皇储卡尔大公爵任总司令,但必须接受原德军马肯森第11集团军参谋长希克特将军(30年代到中国任蒋介石首席顾问)做他的参谋长,以便德方的控制。

    俄军西南方面军的夏季攻势是奥匈帝国在大战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若不是德军投入40万援军,奥匈帝国很可能就此崩溃。这一战使意大利军队避免了毁灭的命运,有力地支援了正在西线苦战的英、法联军,并促使罗马尼亚放弃中立,加入到协约国一边作战。此战奥军遭到真正意义上的毁灭性打击,损失部队达75万之巨,其中被俄军俘虏40万人。俄军损失也达50万人。这次攻势作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军事上最杰出的一次表演。勃鲁西洛夫成为这次大战中唯一以个人名字来命名一个会战的人。

    5.其他战场

    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对德、奥宣战。消息传来,威廉二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简介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目录 > 第七章 1916年:形势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