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1917年:大反攻
劳合·乔治也感觉到大地在颤抖。爆炸后的弹坑深达30多米,直径达130米。仅仅在这次爆炸中,德军就死伤约两万人。爆炸过后,英军从缺口冲入,黄昏时占领第二道防线,俘虏德军7300多名。以后德军发动反攻,战斗延续了几天,在付出25000人的代价之后,英军终于守住了新的阵地。
梅森的胜利刺激了联军,7月31日,黑格发起了所谓“第三次伊普雷会战”,决定消灭佛兰德海岸地带的德国潜艇基地。英军第5集团军担任主攻,英军第1、第2集团军支援进攻。对方为德军第4集团军。在整整一个秋季的会战里,双方都竭尽全力,进行了大战中罕见的艰苦作战,联军的260辆坦克大多陷于沼泽中,被德军炮火摧毁,沼泽成了坦克的墓地。有时一连十来天的大雨,英军就像是在泥巴里打滚。这场巨大的消耗战于11月10日,在一片冰天雪地中不了了之。结果是英军占领了一些高地,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英军伤亡约24.5万人,法军伤亡5万人,德军伤亡27万人。
伊普雷战场硝烟尚未散尽,11月20日,拜恩将军的英军第3集团军发动了康布雷会战,目的是消除伊普雷会战的阴影和意大利军队在卡波雷托会战中惨败的不良影响。这次会战持续了9天,英军没能巩固最初的战果,11月29日,会战以德军夺回先前失去的阵地而告终,双方交了个平手。然而这次会战中使用的坦克具有重大意义,对20世纪以后的战争样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英军第一次将坦克作集中的使用,成立了坦克军。埃利斯任军长,富勒为参谋长。为越过德军12英尺宽的防坦克壕,每辆坦克都携带一大捆束柴投入壕中,坦克再从上面开过壕去。在拂晓的浓雾笼罩下,几百辆坦克跟随200间隔的徐进弹幕前进,5个英军师分成几个攻击波尾随着坦克集群,6小时之内突破了德军4道防线。进攻地段的两个德军师被粉碎,俘虏德军8000人,英军损失仅为4000人。由于坦克攻击战术得当,6小时的战果超过了持续了4个月的第三次伊普雷会战。但是到了夜幕降临时,因故障和被炮击而不能作战的坦克已超过了三分之一。英军本来对战果就没有抱很大希望,对发展突破毫无准备,所以面对如此大的成功居然不知所措,弄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几天后,在德军反击下逐步放弃占领的阵地。会战中,德军的反坦克作战也很出色,德军炮兵用卡车牵引野战炮,机动地迎击坦克,并将88毫米高射炮部署在反斜坡上,等到英军坦克在高地顶端一出现,便成了活靶。另外,德军的飞机也对英军坦克实施了空中轰炸。概而言之,康布雷战场是现代机械化战争的摇篮。
1917年4月,为了配合西线的攻势,尼维尔派福煦前往意大利,要求卡多尔纳在意大利战线发动一个攻势作为呼应。同时也拟定了一个援助意大利的计划。当尼维尔攻势失败后,意军才于5月14日迟迟发起所谓“第10次伊松佐河会战”。到6月8日会战结束时,意军在伊松佐河和特兰托地区夺得了一些地盘,但未取得决定性战绩。此役意军伤亡、被俘15万余人,奥军伤亡、被俘12万余人。8月18日,卡多尔纳集中52个师和5000门火炮,发动了最后一次、也就是第11次伊松佐河会战。意军第2、第3两个集团军分别在戈里齐亚以北、以南进攻,目标是夺取天然山区以便稳固正面防线。与意军相对抗的是奥军第5集团军。在南面的意军第3集团军的攻击遭到奥军的有力的阻击,8月23日即被遏制,战果甚微且损失很大。在北面的意军第3集团军进展较为顺利,取得重大战果。其中两个军强行渡过伊松佐河,攻占具有战略意义的巴因扎台高原。但因炮兵和补给跟不上,意军统帅部遂于8月29日停止进攻。
意大利发动的这次打击使奥匈陷于困境,奥军参谋总长康拉德认为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