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贾桂香》
体裁:诗歌
作者:邵燕祥
原发刊物:《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1956年11月29日
当代文学家往往与历史吊诡和风雨人生为伴。
少年作诗、早慧成名的邵燕祥,一个花甲轮回,也是与欢乐而悲苦的时代同行。
在《献给历史的情歌·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中,邵燕祥写道:“我对自己的诗,若说有所偏爱,那就是1956年11月的《贾桂香》。这首诗写得不够深刻,也还有失真之处,但确是从我的血管中流出的血,真诚的血。诗中所哀挽的死者的尸骨,二十多年该已化作尘泥了吧,而这首诗却和我一道经历了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一次又一次的批判。”
这里的“有所偏爱”,并非这首诗在思想上有多么深刻或在艺术上有多么高超,而是指从诗人血管中流出的第一滴真诚的血。仅仅是这一滴血,邵燕祥在那个不允许“清醒”的年代遭到了严厉批判,却也因悸动的灵魂而留下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页。
这首诗写成于1956年11月17日。十二天后发表于《人民日报》。诗作的缘起,见篇尾的一则“附白”:
佳木斯园艺示范农场青年女工贾桂香,受不住主观主义者和官僚主义者的围剿,在7月27日自杀。《黑龙江日报》记者王戈写有调查记,登在10月11日《黑龙江日报》上。读之心怦怦然,因写这首诗呼吁:不许再有第二个贾桂香!
贾桂香在诗人笔下,是一个“天上的白云像头巾飘荡,地上疾走着快活的姑娘”,共青团员,生产小队长,在她面前,“生活比这原野还要辽阔,幻想比这大路还要宽广”。然而,只因为师傅“孔大叔”像关心自己的女儿一样在晚上散会后骑车载着她回家,只因为自己加班加点而无暇顾及家务,就引来了“师徒关系不正常”、“还不给爱人做饭”等等旧礼教的流言蜚语,团支部叫她写思想检讨,向上级申诉被拍桌子打回,怀孕了还勒令她抬大箩筐……陈腐的观念,主观的独断,官僚的作风,“墙倒众人推”的群体暴力,迫使贾桂香最终走上绝路。诗人义愤地天问:
告诉我,回答我:是怎样的
怎样的手,扼杀了贾桂香!?
何其芳当年有首题为《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的小诗:“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1932年9月)。在新中国的早春,邵燕祥不能不就贾桂香之死发出异议:“我不忍落下这最后一笔/中国不该有这样的夭亡。”
邵燕祥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内部工业组副组长。诗人自道:“我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使我必须面对当前迫切的主题。”(《给同志们·后记》,1956)他像那个时代所有年轻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向新生活,歌唱新事物,写出了《到远方去》、《中国的道路呼唤着汽车》、《在夜晚的公路上》、《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在大伙房水库工地上》等等与时代共振、与青春合拍的诗,成为许多朗诵会上的保留节目。诗人对年轻朋友们说:作为刘胡兰的同龄人,“你要唱她没有唱完的歌/你走她没有走完的路程”。邵燕祥诗歌中的核心意象是“远方”。“远方”不仅是诗人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想象方式,更是那个时代普适的文化心理。
《贾桂香》成了诗人“面对当前迫切主题”的一个例外。它是诗人直面人生的使然。在一场风暴中,却因为这首诗,加上访苏回来说过的一句话“赫鲁晓夫太毛糙”,以及所谓“搜集阴暗面材料”等等,1957年9月3日被划定为“右派分子”。于是,《贾桂香》被列为扫荡之列。
批判调子最高、下笔最狠的,当数洪永固《邵燕祥创作的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