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57《茶馆》
事繁,有的人物须经过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代;其三是有的人物出场只有一两句台词,说得好,全场活跃,说得不好,全场减色。但是,经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舞台演出的成功。

    1958年3月2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焦菊隐、夏淳,主要演员有于是之(饰王利发)、郑榕(饰常四爷)、蓝天野(饰秦仲义)、童超(饰庞太监)等,充分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剧中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精彩、简洁、传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该剧首演赢得了一片赞扬声。评论家说它是“旧时代的镜子,新时代的眼光”(司徒慧敏《旧时代的镜子,新时代的眼光——谈〈茶馆〉的剧作和演出》,《〈茶馆〉的舞台艺术》),在短短三幕戏里,“写出了牛鬼蛇神,也写出了正直善良;这里有惨剧,也有喜剧;有黑暗,也有光明;而最绝望时,也就是希望即将实现时”(李健吾《读〈茶馆〉》,《〈茶馆〉的舞台艺术》)。

    然而,的演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专家们肯定了,观众也非常喜欢这个戏。可是,当时正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刚刚过去,人们对“右”的问题带有神经质的警惕。那时“左”的东西十分时髦,把革命、党性与“左”画了等号。因此,当时也有人对提出了批评责难,甚至把它看成是带有反社会主义性质的作品,说它是宣扬“一代不如一代”、“今不如昔”;说作者有“怀旧”思想,对没落的封建贵族寄予了极大的同情;更有甚者,说作者在为资产阶级鸣不平,在影射公私合营搞错了,反对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不一而足。比较温和的说法则认为作品在后景上“缺乏一条贯穿的红线”。因此在1963年第二次演出时,剧院就力求把这个所谓带有原则性的缺点补上。特别是当时从上海刮来一股“大写十三年”的风,这股风刮得很猛,要演这样的戏而又没有“红线”怎么成呢?于是,剧院组织了一个小组来专门解决所谓“红线”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在第一幕中加进了茶客对老百姓砸教堂和谭嗣同讲维新的同情;第二幕和第三幕都加进了学生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统治的内容;第二幕结尾是两个“灰大褂”到茶馆后院的公寓里抓走了两个革命的学生。第三幕结尾则是“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学生运动高涨,游行的学生高呼口号,有的冲到茶馆里来贴标语,常四爷兴奋地张罗着给学生们送开水,然后闭幕。

    在这种环境下,这个戏的观众虽然很踊跃,但没演多少场就不能不收了。当时,周恩来总理看了这个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热情地提出了如何提高的建议。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横行,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样板、大毒草,作者也被诬陷为反动文人和黑线人物,以致迫害致死。直到“四人帮”倒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恢复了本来面目,去掉了硬加上去的“红线”,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

    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精品之一。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绝对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页,一代代的中国人因这出戏跨过几十年的时空,真切地感受剧中人的悲欢离合。

    1980年9月25日至11月13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带着访问了德国、法国和瑞士,在15座城市演出了25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向世界戏剧舞台,它所获得的成功与轰动,远远超出事先的预料。9月28日,在德国曼海姆市民族剧院举行首场演出,“大幕闭上了,剧场里出奇地安静,好像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沉思。接着,突然爆发起狂热的掌声,跺脚声,欢呼声,观众高喊着:‘妙极了!’拥向台前,把鲜花掷向台上。演员们一次次谢幕,而观众鼓掌不走。……据舞台监督统计,谢幕24次,长达七分多钟。这是在国内演出都没有遇到过的。”(顾威《〈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7《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