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1958《上海的早晨》
相比照,如胡协和的《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看〈子夜〉与〈上海的早晨〉》;有的论者从城市文学与城市欲望的否定性书写来重新评价该作品,如王洪岳的《城市文学与“城市欲望”的否定性书写——重读〈上海的早晨〉》;也有的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阐释这部作品,如郭传梅的《革命与浮华的并置——试论〈上海的早晨〉的空间叙述》;还有从叙事张力切入分析该作品,如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说的叙事张力》,等等。在各种论述中,人们大多喜欢将这部作品与茅盾的做比较,并发现了许多相似性:两者都是以都市为题材,故事都是发生在具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都是“长江大河”式的作品;两位作家都刻意追求作品的史诗般的品格和气魄;运用的都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采用的都是线索纷繁的复式结构;反映的都是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命运和心态;描写都市社会的同时,都把笔触伸向了与都市紧密相连的农村;都曾引起过强烈的社会反响,都曾产生过程度不同的“轰动效应”……甚至在人物谱系上,两者都存在着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的主人公吴荪甫对应《上海的早晨》的主人公徐义德、吴荪甫的助手莫干承对应梅佐贤、屠维岳对应陶阿毛、女主人公林佩瑶对应林宛芝、雷鸣对应冯永祥,等等。《上海的早晨》因此被认为是的“续篇”,它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的“吴荪甫们”到了50年代所遭遇的处境。甚至有评论家认为:“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上海的早晨》则是又一部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命运的力作。”这一评价是否妥当有待商榷,但是,周而复作品的价值却是不言而喻的,评论者们对于《上海的早晨》的研究步伐,也不会停止。

    (杨鹏撰)

    《周而复研究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说的叙事张力》,岳麓书社2007年版

    《长城万里图》(六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往事回首录——周而复文集》(上、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8《上海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