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
之求之与!”
《贾子道术篇》曰:接遇慎容谓之恭,反恭为。厚人自薄谓之让,反让为冒。欣可安谓之煴,反煴为鸷。(煴与温通)安柔不苛谓之良,反良为齿。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
《论衡实知篇》曰:陈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尊行也。有尊行于人,人亲附之,则人告语之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礼记坊记篇》曰: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篇》曰: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
《汉书五行志》曰:《京房易传》曰:“干父之蛊,有子,考亡咎。”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见先人之非。
《子张篇》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书洪范篇》曰: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左传定公四年》曰:管蔡启商,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上,见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书云:“王曰:胡!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
《里仁篇》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树达按:三年无改,谓事之虽不改而无害者耳。若亲之过失,亲在尚当几谏,不当在不改之域也。鲧之汩陈五行,蔡叔之惎间王室,大禹蔡仲为其子,岂能待三年而后改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记中庸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贾子道术篇》曰: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
《礼记燕义篇》曰:和宁,礼之用也。
树达按: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和,调也。,调味也。乐调谓之和,味调谓之,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礼之为用固在乎适合,然若专求适合,而不以礼为之节,则终日舍己徇人,而亦不可行矣。朱子训和为从容不迫,既与古训相违,以之释知和而和,尤不可通,恐未是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曰:解扬曰: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又《成公八年》曰:季文子曰:信以行义。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君子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树达按:人初为不义之约言而后不可复,失亦甚矣。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礼记表记篇》曰: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
《颜渊篇》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礼记表记篇》曰: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泰伯篇》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礼记仲尼燕居篇》曰:子曰:恭而不中礼谓之给,给夺慈仁。
《公冶长篇》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树达按:足恭者,恭而不近于礼者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