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部署。他借鉴在书院教授的兵法,组织百姓构筑防线,将长安的街巷改造成易守难攻的堡垒。然而,面对安禄山的十五万大军,长安城的兵力依旧悬殊。
关键时刻,林羽带来了河西节度使的援军。两人站在城墙上,望着烟尘滚滚的叛军,苏逸握紧佩剑:当年在长安落榜时,我以为报国无望;如今大敌当前,方知真正的考场,从来不在科举。
长安城保卫战持续了七天七夜,苏逸与林羽凭借智慧与勇气,多次击退叛军。但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两个书生将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风雨飘摇的大唐江山。
第六章:乱世长歌
长安城保卫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苏逸便接到新的使命——前往江淮筹集粮草。此时的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道路上满是饥民。苏逸看着衣衫褴褛的人群,心中暗下决心:不仅要完成任务,更要为这些百姓谋一条生路。
在扬州,苏逸遇到了老相识张承运。此时的商队已成为民间自发的救济组织,张承运带领商队成员,用自己的船只转运灾民,分发粮食。苏逸深受触动,他没有直接向富商强征粮草,而是召集当地商贾,晓以大义:叛军肆虐,若江南不保,诸位的家业亦将化为灰烬。与其守着钱财,不如助朝廷平叛,方为长久之计。
一位盐商冷笑道:苏大人说得轻巧,朝廷连年征税,我们早已不堪重负。苏逸不慌不忙,拿出一份数据:我已查过账册,扬州盐税中有三成被贪官截留。只要诸位协助查清此事,朝廷愿减免半年赋税。商贾们面面相觑,最终被苏逸的诚意打动,纷纷解囊相助。
筹集粮草期间,苏逸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由于战乱,农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他想起在庐山书院时,曾与学生研究过《齐民要术》中的耕种技术,于是在扬州城外设立试验田,推广新式农具与种植方法。当地百姓起初持怀疑态度,直到看到试验田的高产,才纷纷效仿。
正当苏逸忙于筹备粮草时,林羽传来急信: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叛军内部陷入内乱。朝廷决定趁机反攻,但前线将领却因粮草分配不均产生矛盾。苏逸意识到,这是平息叛乱的关键时机,必须尽快将粮草运往战场。
然而,运粮船队在长江遭遇安庆绪的水军拦截。苏逸望着江面的战船,想起在书院教赵文远时用过的火攻计。他命人在小船装满茅草,趁着夜色顺风点火,火船如离弦之箭冲向叛军舰队。一时间,江面上火光冲天,叛军大乱,苏逸趁机率领船队突破封锁。
粮草及时运抵前线,唐军士气大振,接连收复洛阳、长安。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但大唐已元气大伤。苏逸深知,比平叛更难的,是重建家园。他向新皇李亨提出休养生息的方略: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重开科举选拔贤才。
在科举改革中,苏逸力排众议,主张增加实务策论的比重,选拔真正能做事的官员。他亲自担任主考官,在考场悬挂以才取士,以心报国的横幅。当看到寒门学子们满怀希望地走进考场时,苏逸仿佛又回到了初入长安的那个夏天。
战后,苏逸辞去官职,回到庐山墨白书院。此时的书院已扩建数倍,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年轻的面孔,缓缓说道:诸位,我们读圣贤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天下或许还会有战乱,还会有不公,但只要你们心中有光,大唐便永远有希望。
第七章:桃李春风
庐山脚下,墨白书院的晨雾还未散尽,朗朗书声已穿透竹林。苏逸手持竹杖漫步院中,看着学生们在青石阶上诵读《资治通鉴》,目光掠过墙上斑驳的墨染青山存正气,书开浊世见清明对联,嘴角不自觉扬起笑意。这对联历经风雨,字迹却愈发苍劲,正如他多年来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