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羽眉头紧锁,苏兄,此事恐怕牵扯甚广,江南士族与朝中官员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是血雨腥风。苏逸沉默良久,起身点燃烛火:文远本性不坏,定是受人胁迫。我们必须赶在刺杀之前找到他,问清缘由。
两人乔装打扮,潜入江南。他们循着线索来到一处隐秘的庄园,却发现这里已被烧成废墟。一位老仆临死前透露,赵文远得知刺杀计划后,良心不安,试图阻止家族行动,却被软禁在此。就在朝廷密探赶来前夕,庄园被神秘人焚毁,赵文远生死未卜。
苏逸和林羽顺着蛛丝马迹追查,发现线索指向了朝廷中的一位宰相。此人表面上支持太子,暗中却与江南士族往来密切,企图在太子登基后掌控朝政。更令人震惊的是,吐蕃也参与其中,承诺事成之后给予军事支持,以换取河西走廊的控制权。
好一个一箭双雕之计。苏逸冷笑,若太子遇刺,朝廷大乱,吐蕃便可趁机南下,而这些乱臣贼子则能在新皇登基后把持大权。林羽面色凝重:现在当务之急是找到赵文远,他是唯一能指认幕后黑手的人。
经过多方打听,他们得知赵文远逃到了太湖中的一座孤岛上。两人雇船连夜前往,却见岛上火光冲天,厮杀声四起。原来是朝廷的另一派势力得到消息,企图抢先一步杀人灭口。苏逸和林羽冒死冲入混战,终于在一间破庙中找到了重伤的赵文远。
赵文远躺在苏逸怀中,气若游丝:先生……我对不起您……苏逸含泪打断他:别说了,先活下去。赵文远却死死抓住他的衣袖:幕后主使是……话未说完,一支冷箭破空而来,正中赵文远胸口。苏逸悲愤交加,抱着赵文远的尸体仰天怒吼。
林羽眼尖,发现放箭之人混入了追兵之中。他拉着苏逸突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将此事公之于众,那些贼子就无处遁形!两人带着赵文远的尸体回到长安,在朝堂之上,林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调查结果和盘托出。
宰相等人自然矢口否认,但苏逸早有准备。他拿出赵文远生前留下的密信,以及从江南收集的账本和往来信件。铁证如山,宰相及其党羽被当场拿下。然而,此事并未就此平息。江南士族狗急跳墙,煽动多地藩镇起兵,声称要清君侧。
大唐再次陷入内乱。苏逸望着长安城头的旌旗,想起自己在书院教导学生的那句话:天下或许还会有战乱,还会有不公,但只要你们心中有光,大唐便永远有希望。他握紧腰间的玉佩,转身对林羽说:看来,我们这把老骨头,还得再拼一次了。
此时,各地传来消息,墨白书院的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协助朝廷军队平叛。他们有的在前线出谋划策,有的在后方安抚百姓。苏逸看着学生们的来信,眼中泛起泪光——这,或许就是他半生漂泊、历经坎坷所追寻的答案。
第九章:薪火相传
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硝烟未散,残垣断壁间却已响起琅琅书声。苏逸站在城楼上,看着墨白书院的学生们手持扫帚清理废墟,将破损的典籍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一个少年捧着半卷《孟子》跑来,书页间夹着一片干枯的枫叶:先生,这书还能修补吗苏逸接过书,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仿佛看到了自己初入长安时的模样。
叛乱平息后,朝廷论功行赏,苏逸却婉拒了所有官职。他向皇帝上书:臣愿重返书院,为陛下培育栋梁之材。皇帝深知苏逸心意已决,特赐天下文宗匾额,并拨银修缮墨白书院。消息传来,庐山脚下爆竹声声,百姓们自发前来庆贺,将书院围得水泄不通。
这一年的春天,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是战乱中的孤儿,最小的不过七八岁,最大的也才十三四岁。苏逸亲自为他们授课,从《三字经》到《史记》,从诗词歌赋到治国方略。他常对学生们说:读书不是为了逃避苦难,而是为了有能力改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