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何一点新鲜事都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个从大城市回来的年轻姑娘,不去工作,却天天在院子里摆弄那些没人要的老玩意儿,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
听说了吗林家那丫头,清妍,在学做琉璃鸢呢!巷口开杂货铺的王大妈,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对来买酱油的李婶说。
哦她行吗那可是精细活儿,现在的年轻人哪有那份耐心。李婶撇撇嘴,显然不太看好。
谁说不是呢。不过啊,七爷爷好像在教她,天天往她那儿跑。
七爷爷也是老糊涂了,琉璃鸢早就过时了,还指望能翻出什么花来
一些上了年纪、曾亲眼见过琉璃鸢辉煌的老人,则抱有几分期待。
清妍那孩子,是林老三的孙女吧她爷爷手艺好得很,说不定真能学出点名堂。在巷口晒太阳的张大爷说。
要是琉璃鸢能再飞起来,我们这巷子也能热闹些。
清妍对这些议论并非一无所知。她出门买菜,总能感觉到一些好奇或探究的目光。有善意的微笑,也有怀疑的摇头。她没有过多理会,只是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这天,她正在院子里晾晒刚涂好琉璃浆的风筝部件,隔壁的赵婶探过头来,手里还端着一碗刚出锅的桂花糕。
清妍啊,忙着呢尝尝婶子做的桂花糕。赵婶是个热心肠的人。
谢谢赵婶。清妍接过桂花糕,香气扑鼻。
你这风筝做得真好看。赵婶看着那些色彩斑斓的部件,真心赞叹道,比街上卖的那些塑料风筝强多了。
还在学呢,做得不好。清妍有些不好意思。
慢慢来,总会好的。你爷爷当年也是这么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赵婶鼓励道,我们这些老邻居,都盼着琉璃鸢能再飞起来呢。
赵婶的善意像一股暖流,注入清妍的心田。她知道,在这条巷子里,并非所有人都不理解她。
然而,并非所有的声音都如此友善。
一天下午,巷子里来了几个陌生面孔,西装革履,一看就是生意人。他们在巷子里指指点点,不时拿出相机拍照。其中一个领头的中年男人,注意到了清妍院子里晾晒的风筝。
他径直走到清妍家门口,隔着院墙问道:小姑娘,你这风筝是自己做的卖不卖啊
清妍有些警惕:不卖,这是我自己做的,还在试。
那男人笑了笑:我看你这手艺还不错。这样吧,你把这制作方法教给我们,或者我们合伙,你负责技术,我们负责生产销售,保证比你在这小巷子里有前途。
清妍皱了皱眉:对不起,我没这个打算。
别急着拒绝嘛。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我叫康万年,是做文化产品开发的。琉璃巷这地方,我们公司有兴趣整体开发一下,打造成旅游景点。你这琉璃鸢,要是能批量生产,肯定能火。
清妍接过名片,上面印着万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康万年。她心里清楚,这种所谓的开发,往往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粗暴改造和商业化。
康先生,琉璃鸢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它需要时间和心血。清妍平静地说道。
康万年碰了个钉子,也不生气,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小姑娘有性格。不过,时代不同了,守着老东西是没饭吃的。你好好考虑一下,我们公司的门随时为你敞开。
说完,他带着人扬长而去。
清妍看着他的背影,心中升起一丝不安。她知道,复兴琉璃鸢的道路,恐怕不会一帆风顺。
第六章:远洲的援手
康万年的出现,像一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清妍心中漾起了波澜。她意识到,仅仅凭自己和七爷爷的力量,想要守护和复兴琉璃鸢,恐怕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