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趵突泉边的酒楼饮酒,忽见一群官员模样的人簇拥着一位华服青年进来。酒楼掌柜慌忙上前迎接,将最好的位置让给他们。
那是谁李白低声问邻桌的食客。
齐州长史的儿子,食客小声回答,在济南城横行霸道,无人敢惹。
正说着,那华服青年突然注意到了杜甫,指着他大声说:那不是杜家的穷酸书生吗怎么,不在长安求官,跑到济南来了
杜甫脸色一变,低头不语。李白见状,沉声问:子美兄认识此人
算是远亲。杜甫苦笑,家道中落后,没少受他们奚落。
华服青年见杜甫不答,更加嚣张,竟走到他们桌前,一把抓起杜甫的诗稿:让我看看穷酸书生写了什么破烂...
李白猛地站起,一把扣住青年的手腕:阁下自重!
青年吃痛,松开诗稿,怒视李白:你是何人敢管本公子的事!
蜀人李白。李白冷冷地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已。
李白青年一愣,随即大笑,就是那个在长安混不下去的所谓诗仙哈哈哈,两个废物凑一块儿了!
酒楼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李白面色阴沉,手已按在剑柄上。杜甫急忙拉住他:太白兄,不必与这种人计较。
青年见李白有剑,也有些畏惧,悻悻地退回自己的座位,但嘴里仍不干不净:什么诗仙诗圣,都是些没用的穷酸...
李白强压怒火,与杜甫匆匆结账离开。回到客栈,他仍愤愤不平:狗仗人势的东西!若非子美兄阻拦,我定要教训他一顿!
杜甫却已平静下来:世间此类人多矣,何必一一计较倒是让太白兄见笑了,我这等寒微出身...
子美兄何出此言李白正色道,英雄不问出处,何况子美兄诗才高绝,他日必名垂青史,岂是这等纨绔可比
杜甫感激地看了李白一眼,不再多言。
此事过后,两人在济南又停留了数日,但游兴已减。这日清晨,杜甫告诉李白,他接到家书,需返洛阳处理家事。李白虽不舍,但也理解。
太白兄有何打算杜甫问。
我想再往东行,去看看东海。李白回答,然后或许南下吴越,重游金陵。
两人约定秋后在洛阳重聚,共赴长安。临别前夜,他们在客栈院中对饮至深夜。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李白读罢,感动不已:子美兄诗中情谊,白铭记于心。他日重逢,必当再续今日之欢!
次日清晨,两人在济南城外长亭告别。杜甫骑着他的小毛驴向西返回洛阳,李白则继续东行,前往海滨。分别时,两人频频回首,直至对方身影消失在尘土飞扬的官道尽头。
李白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离愁。与杜甫相处的这段日子,他不仅收获了一位知音,更从杜甫身上看到了另一种人生态度——不是他惯有的豪放不羁,而是深沉的家国情怀。这种影响,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他的诗歌创作。
前方,是浩瀚的东海;身后,是渐行渐远的知音。李白深吸一口气,策马向东。他知道,无论走多远,这段齐鲁之游的记忆,都将如泰山般巍峨,如东海般深邃,永远铭刻在他的生命中。
---
第八章
归隐之思
东海之滨的清晨,雾气如纱。李白独自站在礁石上,望着无边无际的蔚蓝。海浪拍打着脚下的岩石,溅起的飞沫打湿了他的衣摆,他却浑然不觉。自从与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