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济南分别,他已东行半月,终于来到这大陆的尽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李白轻声吟诵着曹操的诗句,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苍茫之感。与浩瀚的大海相比,个人的得失荣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一只海鸥掠过水面,发出清亮的鸣叫。李白忽然想起许氏和年幼的女儿平阳。离家已近一年,不知她们可好他伸手入怀,摸出许氏上月寄来的家书,信纸已被反复展阅得起了毛边。信中说,平阳已经能背诵他的《静夜思》了,每当月亮升起,就会指着天空说爸爸的诗。
想到这里,李白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取出行囊中的酒壶,对着大海举了举,然后仰头饮下一大口。咸涩的海风夹杂着酒香,让他有种奇妙的眩晕感。
这位先生好雅兴。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李白回头,看见一位白发老渔夫正坐在不远处的礁石上修补渔网。老人看上去至少有七十岁,皮肤黝黑如铁,皱纹深刻如刀刻,但眼神却清亮得出奇。
老丈请了。李白拱手为礼,海上风大,您这般年纪还在劳作,实在令人敬佩。
老渔夫哈哈大笑:劳作老汉我是在玩耍哩!他放下渔网,从腰间解下一个葫芦,来一口自家酿的高粱酒。
李白欣然接过,尝了一口,火辣辣的感觉从喉咙一直烧到胃里,却意外地痛快。
好酒!李白赞道。
老渔夫眯着眼打量李白:看先生气度不凡,想必是读书人吧
略通文墨而已。李白谦虚道,蜀人李白,游历至此。
李白老渔夫眼睛一亮,可是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
李白惊讶不已:老丈如何知晓拙作
哈哈,老汉虽是个打鱼的,也认得几个字。老渔夫笑道,城里酒楼常有文人吟诗,听得多了,就记住几句。先生那首《静夜思》,简单直白,连我这粗人都能懂,难怪流传甚广。
李白心中一动。他写诗向来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想到最得普通人欣赏的,反而是这首信手拈来的小诗。
两人就这样坐在礁石上对饮畅谈。老渔夫自称海翁,在东海打鱼已五十余载,经历过无数风浪。他讲起海上的奇闻异事,什么会发光的海水、大如小山的鱼群、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听得李白如痴如醉。
海翁见识广博,令人钦佩。李白由衷地说。
老渔夫摇摇头:见识广有什么用大道至简,老汉我活了七十多年,只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李白好奇地问。
人活着,就像这海水。老渔夫指着眼前的大海,有时涨,有时落;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怒涛汹涌。但不管怎样,终究要归于大海。
李白若有所思:老丈是说,人终究要回归本真
哈哈哈!老渔夫大笑,你们读书人就是爱想太多。老汉我只是说,顺其自然最好,何必强求
李白也笑了,但心中却有所触动。他与老渔夫一直聊到日头西斜,才依依惜别。临行前,老渔夫送他一串贝壳做的风铃:带着吧,听到它的声音,就会想起大海。
离开东海,李白没有按原计划南下吴越,而是转向西行。老渔夫那番话让他想起司马承祯曾经的邀请——公子既有仙缘,何不随贫道修习长生之术当时他一心追求功名,婉拒了这番好意。如今历经长安失意、齐鲁漫游,或许该去终南山看看,那里是隐士聚集之地,也是司马承祯曾经修行的地方。
西行的路上,李白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平静。他不再急着赶路,而是走走停停,遇到风景优美之处便住上几日,饮酒赋诗。有时在村野小店与农夫对饮,有时在山间古寺与僧侣论禅,生活简单而充实。
这一日,他来到嵩山脚下。这座五岳之中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