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月华,良久,李白终于开口,如果你不愿意...
我没有选择。月华打断他,女子生在世上,本就身不由己。
一阵沉默。山风拂过,吹乱了月华的发丝。李白不由自主地伸手想为她整理,却在半途停住了。
我给你写首诗吧。李白最终说道。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就着最后一缕夕阳,写下了《峨眉山月歌送林氏女》: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月华读完后,泪如雨下:我会珍藏这首诗,直到...她说不下去了。
李白轻轻握住她的手:人生何处不相逢。也许有一天...
月华摇头,抽回手:明天我不能来了。父亲要我准备嫁妆...保重,太白。说完,她快步离去,消失在暮色中。
李白独自在清音阁坐到深夜,望着半轮秋月,饮尽了壶中所有的酒。第二天一早,他离开了峨眉山镇,继续向西游历。但那首《峨眉山月歌》和那个爱读诗的少女,却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第三章
江陵遇仙
开元十三年春,二十五岁的李白站在渝州码头,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心潮澎湃。五年过去了,他已从那个在峨眉山为初恋伤怀的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身长七尺有余,一袭白袍随风飘动,腰间悬着赵蕤所赠的短剑,背后行囊中装着几卷最爱的诗书和这些年创作的数百首诗稿。
郎君,船要开了!船家在乌篷船上喊道。
李白最后望了一眼蜀地的青山,大步踏上跳板。这一次,他不是在蜀地境内短途游历,而是要真正离开养育他的故乡,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青莲乡李白,就此别过!他对着渐行渐远的江岸拱手长揖,眼中含着热泪。
乌篷船顺流而下,过夔门,穿三峡,两岸奇峰突兀,江流湍急如箭。李白立于船头,任凭江风拂面,浪花溅湿衣袍。这般壮丽景色令他诗兴勃发,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就着颠簸的船身写下《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罢,他轻声吟诵,满意地点头。这首诗比他在蜀地所作更加雄浑开阔,尤其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二句,真正捕捉到了长江冲出三峡后奔向广阔平原的磅礴气势。
船至江陵,李白决定在此稍作停留。江陵乃楚国故都,历史悠久,文化鼎盛。他早听闻此地有位得道高人司马承祯隐居,若能得见,必是幸事。
安顿好住处后,李白便向客栈掌柜打听司马承祯的消息。
客官问的可是那位善弹琴、会画符的司马道长掌柜边擦杯子边问。
正是。不知他现居何处
在城东的小山上,有座白云观,司马道长常年在那里修行。不过...掌柜压低声音,道长年事已高,近来少见外客,客官未必能见到。
李白谢过掌柜,次日一早便向城东寻去。出城不远,果见一座小山,林木葱郁,一条石径蜿蜒而上。行至半山腰,云雾缭绕中现出一座简朴的道观,门楣上白云观三字笔力苍劲。
李白整理衣冠,轻叩观门。良久,一位小道童开门探出头来。
这位公子有何贵干
蜀人李白,特来拜见司马仙师,还请通传。
道童上下打量李白:师父近来不见外客...
话音未落,观内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清风,请客人进来。
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