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谪仙人、名动天下这样的评价,远超他的预期。但功名如浮云的告诫,又与他自幼立下的志向相左。

    回到客栈,李白辗转难眠,索性起身点灯,重读司马承祯所赠《坐忘论》。其中心不着物,物不来扰、内外两忘,玄之又玄等句,让他若有所思。直到东方泛白,他才朦胧睡去。

    一连三日,李白都去白云观拜访司马承祯,请教道法和诗文。老道士不厌其烦,一一解答。第四日再去时,道童却说师父已闭关清修,暂不见客。

    李白怅然若失,在观门外伫立良久,最后深深一揖,转身离去。他决定听从司马承祯的建议,前往金陵。

    离开江陵前,李白再次来到长江边。与初到时不同,此刻他看着滔滔江水,心中多了几分超脱之意。取出纸笔,他写下了《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完后,他轻声吟诵,觉得这首诗比之前的作品更加洒脱自然,似乎真的领会了一点司马承祯所说的坐忘境界。

    登上开往金陵的客船,李白站在船尾,望着渐行渐远的江陵城,心中默念:司马仙师,他日有缘再会。

    船行迅速,两岸景色如画卷般展开。李白时而读书,时而写诗,时而与同船旅客畅谈天下大事。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谈论的话题和思考的角度,已与出蜀前大不相同。司马承祯短短几日的点拨,竟让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一日,船过洞庭,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李白想起屈原行吟泽畔的传说,不禁心驰神往。忽然,他注意到不远处一叶扁舟上,有位老渔夫正在收网。那老渔夫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动作矫健,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李白心中一动,莫非又遇高人他请船家靠近那小舟,向老渔夫拱手问候:老丈请了!如此大年纪还在劳作,实在令人敬佩。

    老渔夫抬头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劳作老汉我是在玩耍哩!

    李白愕然:捕鱼为玩

    正是。老渔夫收起最后一网鱼,随手将大部分鱼放回湖中,只留下两三条,鱼够吃就行,多捕何用你看这洞庭湖,水天一色,清风徐来,打鱼不过是找个由头享受这番美景罢了。

    李白恍然大悟:老丈真乃达人也!不知可否赏脸共饮一杯

    老渔夫爽快答应,将小船靠过来,登上客船。李白取出好酒,两人就在船头对饮畅谈。

    老丈高姓大名李白给老人斟满酒。

    湖上野人,哪有什么高姓大名老渔夫笑道,年轻时在朝为官,后来看破红尘,就来这洞庭湖上做了渔翁。他们都叫我烟波钓叟。

    李白肃然起敬:原来是位隐士。在下李白,蜀中人氏,正要往金陵游历。

    李白老渔夫眼睛一亮,可是写了《峨眉山月歌》的李白

    李白惊讶不已:老丈如何知晓拙作

    哈哈,老朽虽在湖上,也并非与世隔绝。烟波钓叟笑道,你那首诗已在江南文人中传开,尤其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颇受推崇。

    李白又惊又喜,没想到自己的诗作竟已流传至此。他与老渔夫越谈越投机,从诗词歌赋谈到朝政时事,发现这位自称烟波钓叟的老人见识广博,对天下大势有着独到见解。

    日落时分,老渔夫起身告辞:今日得遇李公子,三生有幸。他日若再过洞庭,可到君山脚下寻我,再续今日之欢。

    李白拱手相送:一定一定。

    看着老渔夫的小舟消失在暮色中,李白心中感慨。出蜀不过月余,已连遇两位奇人,看来司马承祯所言机缘不虚。他对即将到达的金陵,更加期待了。

    当夜,李白在船头望月,想起司马承祯称他为谪仙人,又想起烟波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诗仙李白传奇(少年--中年期)简介 >诗仙李白传奇(少年--中年期)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