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笔迹:
书房…左边书柜最下层…给你。
苏晚捏着纸条和钥匙,站起身,目光穿过昏暗的客厅,投向走廊尽头那扇紧闭的房门——那是陈默的书房。结婚十五年,她踏足那个房间的次数屈指可数。那是陈默的绝对领地,一个被她潜意识里划为禁区的地方,象征着他们之间无法逾越的精神壁垒。
她一步步走向那扇门。钥匙插入锁孔,发出轻微的咔哒声。拧动,推开。
一股混合着旧纸张、尘土和木头腐朽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书房不大,光线昏暗,厚厚的窗帘紧闭着。靠墙立着两排顶天立地的深色实木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种大部头的书籍,大多是关于金融、经济和历史的,整齐却冰冷。书桌上落满了灰尘,一台旧电脑屏幕灰暗。整个房间散发着一种被时间遗忘的、与世隔绝的孤寂感。
苏晚的目光,精准地投向左边书柜的最下层。那里没有书,只有一个约莫两个鞋盒大小的旧木箱,颜色深褐,样式古朴,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箱子上挂着一把小巧的黄铜锁。
她走过去,蹲下身。灰尘在微弱的光线下飞舞。她拿起那把从玄关取来的十字钥匙,试探着插进木箱的锁孔。大小正好。轻轻转动。
咔。
锁舌弹开的轻响,在死寂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苏晚屏住呼吸,手指微微颤抖着,掀开了那个尘封的、仿佛装载着时间秘密的旧木箱盖子。
第四章:爱的废墟博物馆
箱盖掀开的瞬间,一股更浓烈的旧纸张和干燥木头的气息涌了出来。苏晚的目光触及箱内景象的刹那,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击中,整个人猛地向后一仰,跌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大脑一片空白。
箱子里的东西,像一座沉默的、精心构建的微型废墟,又像一个无人知晓的私人博物馆,猝不及防地撞碎了苏晚十五年来所有关于冷漠、忽视、无爱的认知。
最上面,是一沓用褪色的红色细绳仔细捆扎好的信件。信封是统一的素白,每一封的正面,都用她无比熟悉的、陈默早期尚算工整、后期却日渐潦草的字迹写着——给晚晚。日期,从他们热恋初期笨拙的告白,一直延续到……就在他被确诊前几个月!苏晚颤抖着手解开那细细的红绳,拿起最上面的一封,抽出里面的信笺。纸张已经泛黄,带着时光的印记。
晚晚,今天在楼下花店,看到新到的橙子,黄澄澄的,像你的笑脸。老板说很甜。买了几个,可你今晚加班没回来。放你桌上了,记得吃。(1998.4.12)
信很短,字迹认真。
又抽出一封,日期是几年后。晚晚,对不起。昨晚你兴致勃勃跟我说新看的电影,我又睡着了。最近项目压力太大……你当时没说话,但我知道你生气了。你喜欢的那个导演的新片上映了,周末我们去看(2003.8.19)
再一封,字迹已经有些潦草:晚晚,今天在茶水间听到你说那本《百年孤独》的译本不好,想要找老版的。跑了三家书店,都说绝版了。托朋友在旧书网上留意。(2010.3.7)
一封又一封,跨越了整整十五年的时光。内容琐碎、笨拙、甚至有些词不达意,充满了她从未听他说出口的爱意、小心翼翼的观察(今天看到你皱眉,是咖啡凉了吗)、无数次无声的道歉(为每一次冷场,每一次让她失望的沉默)、对她随口提起的书籍、音乐、电影、食物……所有细节的默默记录和回应。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素的、属于陈默式的笨拙表达。原来他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将千言万语,都藏在了这些从未寄出的纸页里,独自咀嚼。
信件的下面,整齐地码放着一摞CD。苏晚的目光落在上面,瞳孔骤然收缩。那是她多年前疯狂迷恋的一个北欧小众乐队,只发行过少量CD,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