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城几个大厂子的家属区,低声下气地跟人磨嘴皮子,用尽可能低的价格小心翼翼地收购。一张五块的券,磨到三块五收;一张十块的,磨到七块收……汗水浸透了他的旧工装,脚底板磨出了水泡。但他心里却异常踏实。每收到一张,他都像捧着珍宝一样仔细收好。
几天下来,几十块钱变成了十几张花花绿绿、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字样的纸片。最大面额十元,最小五元。他小心地用油纸包好,藏在了炕席下最隐秘的角落。
当他把剩下的几块钱和那叠油纸包着的国库券交给沈梅时,沈梅看着那几张纸,又看看丈夫晒得黝黑、带着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睛,心里五味杂陈。她不懂这东西的价值,但她看到丈夫为这个家奔波努力的样子。
累坏了吧
沈梅没有抱怨,反而打来一盆温水,拧了毛巾递给他,快擦擦脸。钱……花了就花了,人没事就好。
她语气里的宽容和理解,让林卫东鼻子又是一酸。前世,他亏欠她的,何止是金钱
不累!
林卫东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接过毛巾胡乱擦着脸,梅子,你等着,好日子在后头呢!
有了国库券这个长期存款,林卫东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让生活立刻改善,让沈梅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建立起对他的信心,还需要一个更快的来钱门路。而且,必须是小本经营、合法合规、能让沈梅参与进来感到安心的。
他的目光,投向了县城里日渐热闹起来的集市。
80年代初的县城,改革的春风已经悄然吹拂。街边开始出现一些零零星星的小摊贩,卖些针头线脑、自家种的蔬菜瓜果、或者一些简单的手工制品。虽然规模不大,管理也时松时紧(投机倒把的帽子还没完全摘掉),但已经显露出勃勃生机。
data-faype=pay_tag>
林卫东观察了几天,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带着点时髦气息的小商品。年轻姑娘们对那些色彩鲜艳的尼龙袜、印着洋字母的塑料发卡、还有被称为蛤蟆镜的太阳镜格外青睐。小伙子们则对军绿色的仿制军挎包、印着明星头像的贴纸感兴趣。而邓丽君那甜美温柔的歌声,更是通过走私进来的磁带,悄悄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
这些,恰恰是林卫东这个重生者最了解的潮流!
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林卫东的目光落在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沈梅那台陪嫁的飞人牌缝纫机上。这几乎是沈梅的命根子,也是她补贴家用最重要的工具。
梅子,
晚上,林卫东坐在炕边,看着在灯下认真纳鞋底的沈梅,小心翼翼地开口,跟你商量个事儿。
嗯
沈梅抬起头。
我想……把缝纫机……暂时押给张木匠家。
张木匠是村里手艺人,家境殷实,人也厚道。
啥!
沈梅手一抖,针差点扎到手指,脸色瞬间白了,卫东!你……你要干啥那可是……
那是她娘省吃俭用给她置办的嫁妆啊!
梅子,你听我说完!
林卫东赶紧握住她的手,安抚道,不是卖!是押!就跟借钱一样!我打听了,张木匠家愿意借一百块,缝纫机押给他家三个月,咱按时还钱,东西就能拿回来!利息也不高!
借这么多钱干啥
沈梅的声音都在发颤。
做生意!
林卫东眼神灼灼,我想去县城摆个小摊!卖点小东西!就卖现在城里姑娘小子们稀罕的!尼龙袜、发卡、蛤蟆镜、还有……磁带!
他把自己观察到的需求一股脑说了出来。
摆摊
沈梅更吃惊了,这年头,个体户虽然有了,但在农村人眼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