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子想考大学,您给看看这道题...当年的小芳,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大儿子正趴在刘贵友家的饭桌上做物理题。刘家的煤油灯常常亮到深夜,院子里坐满了自习的学生。妻子王秀兰每天要烧好几壶开水,给来求教的人泡茶。
1980年,刘贵友被调到地区师范学院工作。离开县中学那天,全校师生列队相送。当年的学生们如今散布在各行各业:公社书记、供销社会计、农机站技术员...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送行。站台上黑压压一片人,火车开动时,不知谁带头唱起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声淹没在汽笛声中。
在师院,刘贵友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他把部队和中小学的经验结合起来,创立了师生连心制度,要求每个教职工联系五名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贫困学生冬天没棉衣,他就发动教职工捐旧衣服;有学生想家闹情绪,他就组织周末包饺子活动。
刘主任比亲爹还操心。学生们私下这样说。确实,他记得每个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甚至知道谁爱吃辣谁口味淡。食堂打饭的师傅都认识他,因为他总把好菜让给学生,自己啃馒头就咸菜。
1985年教师节,学院为从教三十年的刘贵友举办了庆祝会。当年的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已经白发苍苍。当年的小芳如今是县医院的护士长,她带着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儿子来给师爷爷磕头。会场挂满了锦旗,最醒目的是那面村小全体学生送的,上面绣着桃李满天下五个大字。
6
麦田守望
退休后的刘贵友更忙了。三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孙辈们的教育成了他新的事业。每天下午四点,他家就变成课后辅导站,五个孙辈围着大圆桌写作业。他拄着拐杖来回巡视,时不时俯身指点。
爷爷,这道应用题我不会。大孙女刘芳咬着铅笔头。刘贵友戴上老花镜,看了看题目:这不就是当年的鸡兔同笼吗来,爷爷教你...他讲题时眼睛发亮,仿佛又回到了村小的讲台上。
最小的孙子刘明数学天赋惊人,六年级就能解高中数学题。每次考试都是满分,有次数学竞赛得了199分(满分200),委屈得直哭。刘贵友把他搂在怀里:傻孩子,扣一分是提醒你别骄傲。然后偷偷塞给他一块钱,去买冰棍吃,别告诉你妈。
2008年,刘家出了第一个研究生——大孙女刘芳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送行宴上,刘贵友把那本珍藏多年的《数学千题详解》送给了她。书页已经泛黄脆裂,他用宣纸细心裱糊过。带着它,记住咱们家的根。刘芳翻开扉页,看见爷爷年轻时写的一行小字:知识是光,能照亮最黑暗的夜。
2015年,刘家第三个研究生——小孙子刘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数学系。82岁的刘贵友执意要送孙子去北京。在清华园里,他摸着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石栏,对孙子说:爷爷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教了多少学生,而是把爱学习的家风传下来了。
如今,刘贵友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孙辈们发来的学习笔记。他的书桌上摆着三张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还有小孙子最新的满分试卷。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这些纸上,泛着金子般的光泽。有时他会想起七岁那年,那个在田埂上挖野菜的瘦小男孩,想起父亲临终时没说完的话。
现在他终于可以对着父亲的在天之灵说:爹,我不仅自己读了书,还让咱家的孩子都读上书了。窗外,麦浪翻滚,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7
夕阳红
2018年的重阳节,榆次区教育局为刘贵友举办了从教六十周年座谈会。八十二岁的老人坚持不坐轮椅,拄着那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拐杖走进会场。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他挺直的脊背上,在地面投下一道细长而坚韧的影子。
会场里坐满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