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茶,暖洋洋地荡开涟漪。

    翌日清晨苏蘅推开医馆门,晨雾还未散尽,药炉已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她走到炉边,正准备扇火添柴,却发现炉旁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小蒲扇。

    她怔了一下,拿起来一看,扇柄上系着一张小纸条:熬药辛苦,我替你扇风。

    她忍不住笑了出来,眼角弯成月牙。

    望向对面药行的方向,她忽然希望今天的太阳能升得更慢些,好让她多看一眼那个总在她不经意间送来甜意的身影。

    午后,林婶拎着孩子来医馆复诊,今年夏末秋初,虫害频发,不少孩子身上都起了红疹,孩子娘亲都急得不行,苏蘅准备配制些驱虫的香囊。

    简单列了一张药材清单,准备开始备料。

    傍晚,医馆门前的铜铃轻响,谢砚抱着一个木盒走进来,神色一如往常淡然,只是眼神里藏着些许期待。

    听说你在配香囊他将盒子放在案几上,这是特选的艾草与薄荷,晒干后药性最稳。

    苏蘅打开盒子,果真见到整齐码放的艾叶和薄荷叶,香气扑鼻。

    她抬头看他,唇角轻扬:谢掌柜倒是比我还懂。

    谢砚微微一笑,转身欲走,却被她唤住:等等。

    她从药柜中取出一瓶自己熬的蜜饯,递过去:昨日尝了你送的梅子,觉得……还不错。

    谢砚接过瓶子,眼里笑意更深,点了下头便转身离去。

    苏蘅站在原地,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心里忽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中秋前夜,青芜医馆的窗纸映着药炉微光,苏蘅坐在案前,一针一线缝着驱虫香囊。

    镇上的孩子都等着明日来领,她不敢马虎,连边角都要压得结实些。

    桌上摆着谢砚昨日送来的艾草与薄荷,香气清冽,混着几日前晒干的陈皮蜜枣味儿,竟意外好闻。

    林婶今早来取香囊时还笑眯眯地说:小蘅啊,谢掌柜的艾草真是一等一的好,清香扑鼻,不熏人都想多闻两口。

    苏蘅低头笑了笑,没接话。

    她其实也说不清是艾草好,还是谢砚送来的东西总让她觉得特别安心。

    她一边缝一边想着,怎么把这批药材用完,手忽然碰到盒底的一张包装纸,纸上歪歪扭扭画着一只兔子,耳朵翘得老高,眼睛圆溜溜的,像极了他上次送蜜饯时自己顺手贴在罐口那张纸条上的笔迹。

    她忍不住笑了出来,指尖轻轻摩挲那纸兔耳朵,忽而想起什么似的,将它夹进了《证类本草》里。

    书页间夹了几张她平日随手记的药方、干花、甚至还有半片去年春天谢砚第一次送来的茯苓碎屑。

    你这人……她喃喃自语,连个包装纸都要让人记住。

    正说着,门外铜铃轻响,打破了夜色。

    她抬头一看,窗外不知何时放了一盏小小的灯笼,灯下搁着一小包东西,用金黄的银杏叶裹着,系上细麻绳,看起来像是特意挑了颜色最鲜亮的叶子包的。

    她愣了一下,快步走到门口,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包蜜饯,拆开一看,果真是谢砚惯常送的那种蜜渍山楂,酸甜适中,恰到好处。

    可真正让她怔住的,是叶子内侧,一笔一划写着几个字:

    我想把药行开在你医馆隔壁。

    她指尖微微发颤,仿佛被那句话烫到了心尖。

    眼眶有些发热,却不是难过,而是某种从未有过的柔软和踏实。

    她站在门口,望着那盏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影子落在青石板路上,像是谁的心事,也被风吹散了一地。

    她在窗前坐了很久,药炉还在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屋外偶尔传来几声秋蝉鸣叫,她的视线落在柜子边的针线盒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药柜里的甜简介 >药柜里的甜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