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种提醒——提醒我,终于走出了那场自我拷问的迷宫。
第二天醒来,我头一次没有去刷公众号的数据,也没有点开工作群里的消息。我坐在书桌前发了会儿呆,忽然发现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有种久违的安静。
我打开邮箱,翻到那个还未发布的草稿。那是一篇半成文的专栏,原本的结尾写着:有些人你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然后全选、删除。
我在最后写下:
有些错过,是命运让的手;但有些告别,是你自己走出来的勇敢。
中午的时候,我出门去打印了几张照片,是之前展览中沈砚川拍的那几张。我原本想藏起来,可现在想通了——那些画面不是羞耻,而是我爱过的证据。
爱过一个人,从不该是一件需要躲避的事。
下午三点,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来。
您好,请问是林栖女士吗这边是**《城市光影》**杂志社,我们在近期专题中看到您的公众号,想邀请您做一次专访,关于‘情感与个体成长’的主题,不知道您是否有意愿参与
我愣了一下:我
是的,我们编辑部一致认为,您的文字很有感染力,而且具备很强的个体表达价值,特别适合当下年轻人共鸣。
我答应了。
访谈安排在三天后,我提前准备了提纲,甚至还整理了一份关于过去几年情感写作的个人经验总结。当天的摄影师是一位年纪不大的女孩,话不多,但拍照时眼神很认真。
她拍完最后一张,说:你很适合做封面。你笑起来有一种松弛感,好像……刚刚打赢一场仗。
我忍不住笑了:确实是一场仗,只不过对手一直是我自己。
采访结束后,主编走过来,递给我一份稿件:这是我们计划的专题策划,里面提到了几位情感类创作者,包括沈砚川。
我愣住:你们采访他了
她点头:嗯,他现在是自由影像作者,刚签约我们视觉栏目。最近这期的主题是‘和解’,他写了一组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接过来看了一眼,第一页就是那张我在地铁打哈欠的照片,标题是一句话:
她从没回头,但我一直在原地。
我没有继续翻下去,只是把那页折了个角,放进包里。
晚上回家,我坐在沙发上,翻着那本采访样刊,看着封面上自己温和平静的脸,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
手机响了一下,是闺蜜发来的微信:
你火了,《城市光影》官号挂了你封面照,评论全在问你有没有情感课程,笑死我了。
我回:别笑,我考虑一下开个付费专栏。
她秒回:栖栖,这才是你该有的人生。
我没再继续打字,而是把手机放到一边,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傍晚的城市,高楼间灯光初上,天色尚未完全暗下去,一种像是快要自由的颜色。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过去那些年,我都在拼命成为值得被爱的那个人。
我学会温柔、克制、理解、识趣,懂得让步和包容,努力活成别人愿意停下来的那种港湾。可谁都没真正停下来,我自己也没真正休息过。
直到这一刻,我终于愿意不再当谁的月亮,不再照亮谁的夜,只做自己的太阳,晒伤也好,炽热也罢,至少是我自己选择的方向。
那晚,我梦到自己回到大学那间教室。
阳光正好,我趴在桌子上睡觉。沈砚川坐在我对面,拿着笔,专注地看着我。
梦里的我突然睁开眼,抬头问他:你还会离开我吗
他轻轻摇头:不会了。
我笑了笑:可惜啊,现在就算你不走,我也不会再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