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在工部作坊改良曲辕犁的日子,青禾常对着木图出神。罗盘测的等高线、几何算的犁铧角度,旁边还画着不同耕牛的使用指南

    ——

    健壮公牛配深犁,瘦弱母牛调浅耕。

    卯时三刻的晨光斜斜切进作坊,淬火后的犁铧泛着冷冽银光。老匠人佝偻着背将一架犁具推到她面前,布满裂纹的掌心摩挲着犁头五瓣纹路,忽然压低声音:娘子可知这纹儿来历那日您烤菌香饼时,不慎将面团烤焦,裂成五瓣的模样正巧被小徒看见。如今十里八乡都传开了,说见着这

    焦饼纹

    ,连石头缝里都能刨出金疙瘩。

    他眼角堆起细密褶皱,浑浊的眼珠里闪着狡黠笑意,您瞧,咱这农具铺子,往后怕是要忙得脚不沾地咯。

    永淳元年秋,西风裹挟着焦土气息掠过河洛大地。当第一声闷雷般的嗡鸣自天际滚来时,在田间薅豆的阿蛮还以为是暴雨将至。

    转眼间,铅灰色的蝗群已漫过终南山脊,遮天蔽日的虫翅如同被战火熏染的旌旗,所到之处,新熟的粟穗、油亮的菜叶、连村头老槐的嫩芽都在簌簌声中化为秃枝。

    村民们敲着铜盆追在蝗阵后奔逃,扬起的黄土与虫尸混成浓稠的黑雾,恍若阎罗殿前翻涌的业火。

    夜幕笼罩函谷关时,青禾的车队已悄然穿行而过。特制的陶瓮稳稳嵌在车辕凹槽里,棉籽壳铺就的温床上,平菇菌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蔓延。这种化废料为珍宝的妙法,源自她晾晒土芋粉时的偶然发现

    ——

    那些原本被弃置的棉壳,竟藏着绝佳的保湿功效。

    紫微城头霜风猎猎,她指尖拂过枯黄麦秆,露出垄间莹白如玉的薯块:殿下请看,茎叶虽经霜霰摧折,块茎却藏于地脉安然无恙。此乃土芋得天独厚的禀赋。

    太子眸光骤亮的刹那,青瓦村初获丰收的场景在她眼前轰然铺展

    ——

    李大娘颤抖着布满老茧的手,将沾满泥土的土芋贴在心口,浑浊的泪水砸在薯皮上,晕开点点深色印记。

    衣袋里的密折写着

    菌菇义坊

    的筹划,封口处的

    禾生陇右

    印,是父亲用了半宿,在枣木上刻的。老人说:禾儿,你是陇右的禾苗,根扎在这儿,穗子却能庇佑四方。

    长安二年归乡,石牌坊上的

    陇右粮仓

    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出自中书舍人之手。村口,青哥儿的次子正蹲在地上,教孩童们辨认陶罐上的釉色标签:浅黄是干,青灰是湿,就像阿姑教咱们看灶火。

    这源自灶台烟火的智慧,如今成了巩县窑争相效仿的

    青禾釉,烧出的瓷器连西域葡萄酒都盛得住。

    藏书阁里,青禾戴着老花镜校勘农书,窗外试验田里的占城稻随风起伏。吐蕃使者捧着蜀锦包裹的菌种罐告辞时,她正教侄孙青砚调试玻璃温箱:菌房要像春日的棉袍,暖而不闷。

    恍惚间,她又看见十二岁的青哥儿,蹲在草棚里小心翼翼捧着第一朵平菇,问:阿姊,真的能吃吗

    神龙元年端阳,地窖里的樟木箱打开,墨香混着土芋的辛香扑面而来。《土芋十论》首页的司农寺官印鲜红如血,最底层的桑皮纸堆肥图,被青哥儿用金线描了边:这是咱们的起家图,要让后世知道,一切从这里开始。

    陶瓮豁口处凝结的暗褐色釉疤,像道永远褪不去的伤疤。那年青哥儿攥着木勺追打偷食的狸猫,陶罐从灶台上滚落,摔出的裂纹恰好沿着缠枝莲纹蜿蜒。

    此刻粗粝的陶壁上,几行蝇头小楷在烛光下微微发亮

    ——

    她用雌黄笔锋勾出《农桑全法》里的关键段落,又用靛蓝丝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盛唐耕耘录简介 >盛唐耕耘录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