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逆子!朕要诛他九族!这声音让她浑身发冷——那个曾为她亲自画眉的帝王,此刻的声音里只剩下癫狂与猜忌。
椒房殿内,绿萼举着染血的信笺,泣不成声:娘娘,太子在长乐宫起兵了!他说...说要清君侧!信纸上的字迹力透纸背,却在末尾晕开大片水渍。卫子夫展开血书,恍惚看见年幼的刘据在未央宫的草地上奔跑,手里举着卫青送的竹制弓箭。如今,那个天真的孩童竟要背负着谋反的罪名,在血色中求生。
长乐宫前的厮杀声穿透雪幕。太子的卫队挥舞着锈迹斑斑的戈矛,与装备精良的禁军对峙。刘据身披玄甲,站在战车上高呼:吾乃大汉储君!谁敢与我一战可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喊杀声中——桑弘羊早已散布谣言,说太子私铸兵器、豢养死士。箭矢如雨落下时,他望着未央宫的方向,想起母后教他念书的那个夏夜,未央宫的荷花开得正好。
当卫子夫赶到时,长乐宫的宫墙已被鲜血染红。太子的尸体横陈在丹墀上,手中还紧握着武帝亲赐的玉珏。她踉跄着扑过去,却被禁军拦住。娘娘,陛下有令,谋反者不得收尸!冰冷的话语如利剑穿心。她望着儿子渐渐失去温度的面容,突然想起兄长卫青出征前说的话:战场上刀剑无眼,可朝堂上的暗箭,比匈奴的弯刀更致命。
回到椒房殿,卫子夫取下墙上的白绫。殿内的陈设还保持着原样:案头摆着太子幼时写的《孝经》,窗台上放着卫青从漠北带回的狼牙,梳妆匣里躺着那支完整的玉蝉钗——那是他们一家荣耀的象征,如今却成了催命符。她抚摸着白绫,想起与武帝初见时的情景:他说她的歌声比乐府的乐师还要动听,他说要与她共赏长安的月光。
绿萼撞开门时,只看见悬在梁上的身影轻轻摇晃。地上的玉蝉钗断成三截,东珠滚落满地,在月光下泛着冷寂的光。窗外,雪还在下,却无人知晓,这一夜,未央宫的地底下,埋着一位皇后的绝望,一位太子的冤屈,还有一个家族的轰然倒塌。而在承明殿内,桑弘羊正对着烛火,慢条斯理地销毁最后一份伪造的证据,他脸上的笑容,比窗外的雪还要冰冷。
第六节:棋局终章
征和二年深秋,长安城的梧桐叶被霜气染成血红色,纷纷扬扬地落在未央宫的石阶上。当武帝颤抖着双手展开那份记载着太子冤案真相的密卷时,案头的青铜雁鱼灯突然爆出灯花,将他眼角的泪痕映得忽明忽暗。密卷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皆是霍光暗中收集的证据——从桑弘羊与长公主往来的密信,到太医署篡改的药方记录,每一行字都像锋利的匕首,狠狠剜着这位迟暮帝王的心。
朕...朕竟亲手毁了自己的骨血...武帝的声音在空旷的承明殿内回荡,惊起梁间栖息的寒鸦。他踉跄着撞翻案几,竹简散落一地,其中一卷《孝经》恰好翻开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章节。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太子刘据儿时的模样——那个曾在未央宫草地上追逐流萤的少年,总爱将温热的脸颊贴在他膝头,奶声奶气地背诵着儒家经典。
罪己诏颁布那日,长安城飘起了细雪。武帝拖着病弱之躯,亲自前往思子宫奠基。当他将第一抔黄土洒在碑前时,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的鲜血滴落在洁白的雪地上,宛如一朵朵凋零的红梅。远处,百姓们默默跪地,看着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如今却像风中残烛般佝偻着背。人群中,一位白发老妪捧着褪色的襁褓痛哭失声——那是当年太子乳母,自冤案发生后,她每日都在街头为太子祈福。
思子宫内,霍光跪在冰凉的青砖上,望着太子的牌位久久不语。牌位前的长明灯明明灭灭,将他脸上的泪痕照得晶莹剔透。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幼年时,舅舅卫青将他抱在膝头,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指着星空说,看那北斗七星,永远要朝着最亮的方向前行;少年时,太子刘据手把手教他骑马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