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笑着说日后我们兄弟,要护这大汉江山永固。可如今,牌位上的戾太子三个字,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朝廷的暗流并未因桑弘羊等人的伏诛而平息。御史大夫家的马车依旧在深夜出入各王侯府邸,太学里的儒生们私下传阅着抨击霍光的文章,甚至有童谣在市井间流传:霍氏专政,甚于卫氏当年。霍光深知,卫氏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每当深夜处理政务,他总要对着墙上悬挂的卫青画像行礼——那幅画像是太子刘据亲笔所绘,画中将军的眼神,永远坚定而悲悯。
武帝临终前的那个夜晚,未央宫的烛火彻夜未熄。弥留之际,老皇帝紧紧攥着霍光的手,浑浊的眼中满是悔恨与期许:当年朕错杀太子,如今...如今这江山,就托付给你了...他颤抖着将象征权力的顾命诏书塞进霍光怀中,诏书边缘还沾着未干的泪痕。霍光叩首时,额头重重撞在玉阶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这一拜,既是臣子对帝王的承诺,更是卫氏后人对家族的誓言。
昭帝即位后,霍光在朝堂上推行新政。他废除了桑弘羊主张的盐铁专卖苛政,将官田分给流民耕种;在未央宫前设立言事箱,鼓励百姓直言进谏。某次议事时,一位年轻官员弹劾他独断专行,霍光不仅没有恼怒,反而当众将弹劾奏章贴在宫墙上,笑道:若有做得不妥之处,还望诸位不吝赐教。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取出珍藏的玉蝉钗残片——那是从卫子夫自尽现场悄悄取回的遗物,蝉翼上的裂痕,时刻提醒着他权力的可怕。
时光流转,当汉宣帝刘询登上皇位时,霍光已满头白发。垂暮之年的他,在病榻上终于鼓起勇气,向皇帝道出了当年的真相。他颤抖着展开珍藏多年的密卷,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剜出来的:卫氏满门忠烈,却因奸人构陷,落得如此下场...说到动情处,这位历经三朝的权臣竟像孩童般痛哭失声。汉宣帝望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突然想起民间流传的一句话:霍公治国,如烹小鲜。
卫氏平反那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卫子夫被追封为思皇后,谥号中的思字,既有武帝对她的思念,更饱含着大汉百姓对这位贤后的追思。卫青的陵墓前,新立的石碑上刻满了他生平功绩,前来祭拜的士兵们自发排成整齐的队列,用最隆重的军礼向这位传奇将军致敬。霍光在病榻上得知消息后,含笑而逝,手中紧握着那支修复如初的玉蝉钗——工匠们用金丝将断裂的蝉翼细细缀连,东珠重新焕发出温润的光泽。
多年后,未央宫的椒房殿对外开放,供百姓参观。游客们站在陈列着玉蝉钗的展柜前,听着讲解员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有人感叹卫氏的兴衰无常,有人惋惜太子的英年早逝,也有人望着玉蝉钗上那道隐约可见的金丝裂痕,轻声说:这哪里是修补的痕迹,分明是历史的伤疤。而在宫殿的角落里,总有一个白发老人静静伫立——他说,他是霍光的后人,来此只为守护家族的记忆,和那个永远无法忘怀的承诺。
第七节:余波暗涌
黄龙元年的暮春,未央宫椒房殿的海棠开得正盛,粉白花瓣簌簌落在许平君的织锦裙摆上。她轻抚隆起的腹部,听着女官诵读各地呈来的祥瑞奏报,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喉间泛起的血腥气,与案头新贡的荔枝甜香混在一起,竟透出几分不祥。窗外的日影悄然偏移,将她苍白的面容映在青铜镜上,恍惚间,镜中倒影与二十年前悬梁自尽的卫子夫重叠。
霍府的鎏金兽首门环被拍得震天响时,霍显正对着铜镜描眉。侍女捧着加急密报踉跄而入,簪花小楷在素绢上洇开墨痕:皇后临产在即,皇帝已命心腹把守宫门。好个许平君,竟敢与我霍家争嫡!她将螺子黛狠狠摔在地上,翡翠护甲刮过妆奁,露出暗格里的琉璃小瓶——瓶中装着西域进贡的鹤顶红,在烛光下泛着诡谲的幽蓝。
未央宫产房外,汉宣帝刘询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