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新貌
尊”,门外有“巍巍浩腾”各四个大字,笔锋犀利遒劲。过二门,有一高大的方阁,四角四根青石柱,各雕首二龙戏珠。龙飞珠舞,栩栩如生。东西厢房各有10间,其中有4间保持原先风貌。最后是浩然大殿,名叫“玉皇观”。殿内雕梁画栋,虽具风采,殿顶古式琉璃瓦铺砌,殿脊东西各有三条黄、绿色飞龙相映,在阳光照耀下,栩栩生辉。
五凤楼记载着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古时候,玉皇大帝生了五个姑娘,依次起名叫金凤、银凤、玉凤、彩凤、翠凤。这姐妹五人,一个个如花似玉。她们不甘心过天庭那种寡淡无聊的神仙生活,就相约下天与凡人共居。当她们走到此处时,被守天神发觉,立即报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传令要她们五姐妹立即返回天宫。五凤抗令不从。玉皇大帝恼羞成怒,传令天兵天将强迫她们回天。五姐妹相抱成团,宁死不返。玉皇大帝再次传令,以天庭律条治罪,派出雷神霹雷闪电将五姐妹击死于此。五凤姐妹当即化作一架山脉,故称凤凰山,五凤之魂就居于山首。又因其父是玉皇大帝,所以后人为纪念五凤姐妹,故在此处建筑了五凤楼,把大殿叫做玉皇观,表示吉祥如意。
据说,像这样结构错综复杂,形体壮伟高大的五凤楼,世界上只有三座,其余两座在中国的北京和日本的东京。至于一般的五凤楼,全国也只有十多个。
法兴寺
在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山上有一座名扬华夏的法兴寺。
法兴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后凉神鼎元年(401年)。据说,当年有一高僧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途中曾游览慈寺,改寺为“广胜寺”,并送给寺院两株牡丹花。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
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采掘区域,70年代后期出现地面下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县、市、省乃至中央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翠云山与巍峨峻峭的慈林山东西相对,山峦叠翠的丹朱岭屏列于北,银带似的太洛公路与焦(作)太(原)铁路相交于东,山脚下终年流淌着清澈明快的丹河水。山风吹来,松涛阵阵,白云飘飘,进山如入仙境,令人心矿神怡。
法兴寺于1980年动工搬迁,现已竣工。新建的寺院坐落在翠云山南麓,占地面积60亩(4公顷),是原寺面积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车场与山脚下的崔庄村连为一体。人口处巧妙地保留了两棵长在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树,像黄山的迎客松一样,以它四季常青的绿色,迎接游客的光临。
登60个石阶方到山门。此门属于复建部分。法兴寺原址的平面布局形式,雏形定于唐代,并经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缮增建,清代的一次竟用了13年之久,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常遭损毁,山门不知何年已荡然无存。“后魏建修知创始,大唐完构复更新,兴废几经春。”这就是对法兴寺历经沧桑的真实写照。新候船的山门是依照遗址尺寸而复建的。进入山门后对称地立于东西两侧的是关帝殿和迦兰殿。关帝殿三间,为明清两代风格,内供奉关帝神;迦兰殿为新增的建筑。
穿过两殿,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舍利塔。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唐咸亨四年(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刺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扩建,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