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新貌
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仅有的。当年建塔时,正逢佛教臻于极盛的唐代,郑惠王赐予舍利子和大藏经更造成深远影响,后人都把此地称做福地,从而才带来了法兴寺的兴盛。
舍利塔后,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灯塔。燃灯塔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所以人们又叫它石雕长明灯。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有三个,法兴寺这盏灯台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雕的珍品。
前殿,又叫圆觉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建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殿高约8米,石门框,格扇窗,骨架全为石柱、木柱支撑,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顶为六架椽悬山顶,五脊门兽。殿内的18尊佛像多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一“凹”字佛台,一尊释迦佛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列座。台前分站两躯护法金刚。南海观音则与释迦佛像背向而坐。两边靠墙竖着12尊圆觉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半裸,面庞圆润,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特别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造型优美逼真。中殿,又叫三长殿,同堂供奉着佛、儒、道三教祖师。原址仅存佛台,其余毁于战火。复建的中殿,规模小于前殿,色彩比前殿鲜明。前殿多为石木本色,古朴素淡,保留着宋代风韵。中殿却用黄绿琉璃脊兽,筒板瓦装饰,油漆红柱,彩雕浮绘,典雅艳丽,赏心悦目,显然属明清遗构。殿上按原样立有各代石碑。后殿,属复建部分。整个殿依山而建,紧靠翠云山顶,站在殿前可鸟瞰全寺。前、中、后三殿各有配殿、厢房和耳殿,都以中轴线配建东西两侧,构成一进三院的复建配套建筑,规模小于主展,但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布局严谨,左右对峙,充分展示出古代寺庙建筑的对称美,将主殿衬托得愈加华贵雄壮。
法兴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了,但历久兴盛不衰,魅力不减。
金灯寺
金灯寺坐落在平顺县城东北58公里的林滤山东面游云缭绕的陡崖之上。寺顶有巨崖当空,寺下俯万丈深渊,坐北面南,由东往西形成了藏奇纳胜的七进院落。它由大小14个石窟组成。窟的外檐就山开凿,建成殿堂,自成一局。中间辟门,左右辟窗,拱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结构奇特精巧,简朴粗犷中显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颇具金灯寺地方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水陆殿(又称水罗殿)。走进殿内,迎面高高莲台上,神态伟岸的释迦牟民结跏趺坐,左文殊右普贤神灵活现,楚楚动人。殿内有一处“液池琼台”,泉水从殿西北角的石缝中流出,注入水池,清澈见底。池沼上凿有石堤,香客游似乎在认真地练功夫。环顾四周,墙面上满是浮雕壁画,有的画面是佛祖在向他的弟子们讲经论道,有的是一般佛堂中不常见的十大天王,还有的是菩萨、罗汉。水陆殿占地125平方米,浮雕壁画79幅,真可谓石刻艺术宫殿。
走出水陆殿,来到其余几院,窟内或是袒腹露肚的弥勒佛,或是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或是威威武武的泰山神,或是伽兰、罗汉,千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第六窟曾是藏经殿,殿内有一座6米高的大铜佛,内藏经书数卷,可惜现在已不知去向。
由金灯寺往北行数百米,便是石塔林。大大小小的舍利塔有46座,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为青石雕造,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中心有石室,内径1.25米,镶有石门,门框两侧刻有字,隐约可辩“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芊禅法师的安葬处。芊禅法师名静真,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