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长治新貌
图消灭我八路军主力,史称“第一次九路围攻”。

    4月13日,敌一O八师团第一一七联队进攻榆社,后因榆社已成一座空城,敌又受我军第三八六旅顽强截击,于15日仓皇窜回武乡。我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尾随敌军至武乡,伺机歼敌。是日黄昏,敌军弃武乡城东窜,我军立即紧紧抓住这个战机,决心以突袭手段,将这股日军主力歼灭于浊漳河河谷。

    当夜,第一二九师以第七七二团、第六八九团为左纵队,以第七七一团为右纵队,分别沿浊漳河南北两岸对敌实行平行追击,第七六九团为后继部队、第七七一团两路纵队在武乡长乐村河谷将敌后继部队截住。我军迅速占领两岸高地,枪弹、炮弹、手榴急风暴风暴雨般飞向敌军行列,敌军顿时人仰马翻,死伤遍地,车辆、辎重沿河堆积。随后八路军战士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下高地,与展开白刃搏斗,日军被截为数段,如一条垂死长蛇,被困在长乐河谷地带。

    已过长乐村敌之主力闻讯大惊,为解救其被困部队,急忙1000集中余人,向八路军左翼纵队发动猛攻。第一二九师师部即令第七七二团十连担任阻击,该连与10倍之敌,激战4小时,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冲锋,终因众寡悬殊,终于夺回了失去的阵地。15时,日军组织第一O五联队千余人由苦米地旅团长自带领,从武乡蟠龙向长乐村增援,我军一二九师第七七二团、第六八九团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冲锋与反冲锋,给敌人以重创。激战至17时,敌又从辽县方向急调1000多人前来增援。根据当时情况,已不能全歼敌人,为巩固即得胜利,第一二九师决定以第七六九团、第六八九团各一部形成游击网,袭扰与迷惑敌人,其余主力主动撤出战斗。长乐之战我军共毙伤日军2200余人,缴获步枪百余枝和一批军用物资。第七七二团团长顺成焕同志在撤退时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25岁。

    长乐之战,是刘邓首长采用急袭战术置敌于死地的光辉战例。刘伯承曾称赞说“决心迅速正确,夹击与追击配合得当,撤消时战术灵活机动。”这次战斗是粉碎“九路軐攻”时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至此日军九路围攻宣告失败,八路军雄踞太行的局面得以实现。

    沁源围困战

    1942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沁源,企图使沁源伪化,实现其“山地剿共实验区”的毒辣计划。我沁源抗日军民针锋相对,对日军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他们首先开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使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接着又掀起“抢粮运动”,组织起来,乘夜摸进敌据点将敌人抢劫的粮食运出来。一夜之间,竟有万余军民出动,后来又发展到“劫敌运动”,不仅夺回敌人抢走的羊、牛和其他财物,而且连敌人的军用物资衣服靴也“劫”,使敌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在敌人补给线上到处埋下石雷,给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特别是1945年3月的“总围困”中,沁源军民将15000颗地雷、石雷布在城关、交口重封锁起来,炸死敌人940多人。4月11日敌人付出惨重代价后,狼狈逃窜,沁源围困作战中我抗日军民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解救被抓群众1700余人。

    沁源围困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成功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之敌进行斗争的范例,当时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表彰。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特地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革命圣地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长治: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长治: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长治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