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么,但我已经听不见了。
黑暗笼罩了我。
不知过了多久,我隐约感到自己漂浮在一片温暖的黑暗中。远处有光,我想朝它走去,却动弹不得。
姜雨晴。一个声音呼唤我,固执而坚定,别走。
是裴琰。我想回应他,却发不出声音。
疫苗...有效...另一个声音说,是陈太医,第一批病人...明显好转...
太好了,我想。我的罪孽终于可以清算了。
坚持住...裴琰的声音近在咫尺,带着我从未听过的颤抖,求你...
我想告诉他不要难过,这值得。我想看看他是否还在皱眉,是否还记得微笑。我想再看一次江南的荷花,尝一口他说的杏仁酪...
但黑暗越来越浓,光越来越远。最后,连裴琰的声音也消失了。
在永恒的寂静降临前,我最后的念头是:希望在我的世界,有人会记得一个叫姜雨晴的急诊科护士,她某天夜班后,再也没有回家。
后记:《杏林圣手录》
《大周医典·列传篇》节选
景和三年春,京城大疫,死者日以百计。有异域女医姜氏,首创血引疗法,取己身之髓血救万民,终以身殉。疫平,帝感其德,追封仁懿医圣,诏立杏林祠以祀之...
---
陈景云《杏林圣手录》手稿残卷
姜娘子逝后十日,疫病尽除。
我穷尽毕生所学,亦未能救回她。将军裴琰守灵三日不食,终取姜娘子所遗医书,嘱我整理刊行。
翻阅其札记,惊为天人。所述医理,迥异时俗。如微生之物致疫说、沸水洁具防疫法、隔离救治术,皆前所未闻,然实证有效。
最奇者乃血引疗法。姜娘子自谓其血有抗邪之能,初我不信,然观其治愈者,确无复发。取她髓血所制原引,虽只救得十二人,然此十二人之血复引,竟可治百人,效渐次弱而已。此非《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实证乎
今岁大疫,死者本应逾万,因姜娘子之法,实亡三千七百有奇。而髓血所治十二人,今皆康健,其血仍具引效。此乃医道千古未有之变。
姜娘子临终言:医者非与病战,乃与死神争命。此言当悬壶济世者座右。
——景和三年冬
陈景云
于太医署
---
《裴氏家书·裴琰致弟裴瑄》
瑄弟如晤:
杏林祠已成,栽杏树百株,皆取江南良种。她曾言喜荷,然祠在北方,恐荷难活,故以杏代之。医家称杏林者,始于三国董奉,今我以杏林名祠,亦合她医者身份。
陛下追封之日,礼部议谥,我力主仁懿二字。她非但仁心,更有懿德。京中幸存者,今称她姜仙姑,家家设长生牌位。小荷母女日日来祠洒扫,我不忍阻之。
她遗物甚少,唯那支玉簪,我置于祠中供案。另有一箱医稿,陈太医日夜整理,欲刊行天下。中有洗手防疫图,竟绘水自铜壶倾泻状,旁注流水洁手胜于盆浴。此等细处,皆显其智。
我常忆她取血救人时神色,痛极而宁和。彼时不解,今方悟:她早知必死,故从容。每思及此,五内如焚。
她言来自异域,然天下之大,何处能养此等人物我疑其为谪仙,天遣来救劫难,事毕则返天庭。若如此,愿她位列仙班,不复受人间苦楚。
兄
琰
手书
景和四年杏月
---
《江南医话·奇方录》
仁懿医圣姜氏髓血疗法,后世改良为人痘术。取康复者疮痂研粉,吹入健康者鼻,可防痘疫。此法由陈景云太医首倡,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