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掉这段文字,重新开始,又删掉。反复三次后,他猛地合上笔记本电脑。
窗外,十月份的秋雨细细的拍打着玻璃。书桌上的台灯投下昏黄的光圈,照亮那沓叶小棠归还的稿纸——上面满是她的红色批注:这里情感转折太突然、建议增加具体细节、这个比喻不够新颖。
林深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叶小棠的批评很专业,正因如此才更令人痛苦。她不知道,这些被圈出的问题段落,已经是他反复修改过五遍的结果。
手机震动起来,是叶小棠的信息:林爷爷,周五的文学课您来吗我想讨论您新写的第三章!
林深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许久,最终只回复了一个好字。
周五的社区大学教室里,暖气开得很足。林深坐在最后一排,听叶小棠讲解博尔赫斯的《沙之书》。
她穿着红色高领毛衣,讲到激动处时脸颊泛起红晕,像极了苏瑶
林爷爷,您觉得这个解读怎么样叶小棠突然点名提问。
教室里所有老人都转头看向他。林深张了张嘴,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博尔赫斯的这篇他年轻时能倒背如流,现在却连基本情节都记混了。
我...不太确定。他最终低声承认。
叶小棠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很快又换上鼓励的笑容:没关系,我们下次再讨论您的作品吧!
下课铃响后,林深匆忙起身想离开,却被叶小棠拦住。
林爷爷,您最近气色不太好。她递给他一个保温杯,我泡了参茶,对提神有帮助。
林深接过杯子,温热透过陶瓷传递到他冰凉的指尖。他想起四十年前,自己也曾这样给编辑送过咖啡,为了争取一个连载机会。
谢谢。他啜了一口,参茶的苦涩在舌尖蔓延,第三章...我还没写完。
叶小棠的笑容僵了一瞬:不急的。不过...她犹豫了一下,出版社编辑问我,您有没有早期的作品他们想先看看风格。
林深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那些被父母销毁的手稿,那些被他自己在绝望中烧掉的笔记本,那些被电击治疗抹去的灵感碎片——它们永远消失了。
没有了。他说,全都没有了。
第六章
偶像的黄昏
叶小棠在图书馆古籍部泡了整整三天。当她终于在一本1989年的《新文学》季刊中找到署名林默的《镜中花园》时,手指因激动而颤抖。
那篇只有十二页,却彻底颠覆了她对文学的认知。叙事套叠叙事,主角在故事中发现自己可能是另一个故事中的角色,而那个故事又暗示着更高层次的虚构...这种叙事技巧在当今文坛已不新鲜,但在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绝对是革命性的。
这就是林爷爷写的...叶小棠轻声自语,抚摸着泛黄的纸页。她立刻复印了全文,又通过馆际互借找到了林默(林深)发表的其他五篇作品。每读一篇,她的崇敬就加深一分。
然而,当她将这种崇敬带到与林深的下一次会面时,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咖啡馆里蒸腾的咖啡香气中,林深戴着金丝老花镜,正低头读着叶小棠最新创作的短篇。阳光穿过玻璃窗,在桌面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斑,将他布满老年斑的手背染成琥珀色。那些曾经在键盘上灵动跳跃、写出《镜中花园》的手指,如今因风湿而微微变形,指节粗大,皮肤松弛,翻页时总显得有些笨拙。
这里...转折有些突兀。林深指着其中一段说,声音虚弱而犹豫,也许可以...
叶小棠耐心听着,却越来越困惑。他的建议平庸至极,全是写作教材上的陈词滥调,与他那些先锋作品中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
林爷爷,她终于忍不住打断,您读过我找到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