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那缕魂牵梦萦的气息——硝烟混杂着当归药香,还有他总别在领口的野山姜味道。

    你食言了。她对着虚空呢喃,手指在草席上划着电台频率。雨滴顺着窗棂敲出三长两短的暗号,窑洞外隐约传来《红星照耀龙国》的诵读声。晨光微熹时,三十七枚军功章在嫁衣上凝满露水,像极了傅衍总念叨的映山红上的朝霞。

    第六章

    长夜待晓(1978年秋)

    军事博物馆的玻璃柜蒙着薄灰,江慈的指尖在无名烈士遗物展签前颤抖。生锈的怀表残件里,烧焦的照片依稀可见两个依偎的身影。年轻讲解员正背诵解说词:...这些破碎的器物,见证着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

    雨丝斜斜掠过纪念馆的窗,在展柜上织出细密的水网。江慈忽然看见1942年的星光在玻璃上闪烁——傅衍握着她的手在太行山画星轨,冰晶从睫毛坠落,融进她掌心的旧伤。

    老人家,需要帮您拍照吗讲解员递来纸巾。江慈摇头时,子弹壳戒指勾住一缕白发。她蹒跚着走向出口,身后传来游客的私语:听说这些烈士很多都没留下姓名...

    第七章

    归乡路迢(1982-2015)

    1982年惊蛰,太行山鹰嘴崖的冻土还未化尽。江慈跪在酸枣树丛里,洛阳铲撬出的弹片已攒了半布袋。她对照着泛黄的作战地图,用红漆在岩石上标记方位——这是当年傅衍教她的测绘法,如今用来标注可能的遗骸埋骨处。

    江老师,这坑挖了三米深了!跟着她的知青小伙从探坑里冒头,举着半块胫骨的手在发抖。江慈摸出贴身带着的怀表碎片,在阳光下比对骨殖上的弹孔角度:是四二年冬的汉阳造,三八大盖的创口更细长。

    夜幕降临时,山坳里亮起三十七盏煤油灯——每找到一具遗骸,她就在行军日记上画颗红星。今夜的红星旁标注着无名七十九号,裹尸布用的是从日军旗上拆下的棉纱,江慈特意将膏药旗面朝里:咱们的人,不沾倭寇的腥气。

    1987年盛夏,江慈在北方沼泽区迷了路。腐殖质的气泡在胶鞋边炸开,露出半枚生锈的五角星帽徽。她跪在齐腰深的泥浆里打捞,水蛭爬满手臂也浑然不觉。直到暮色四合,才借着月光看清骸骨胸前的怀表链——表壳里嵌着的照片已被淤泥浸透,依稀能辨出穿学生装的青年与泛黄的北大校徽。

    孩子,回家吧。她将骸骨装进备用的羊皮袄,这是从傅衍旧物里拆改的。背囊里突然滚出个铁皮糖盒,1941年的哈市牌奶糖早已碳化,盒底钢笔字写着:吾儿存勇,母王氏于民国三十年冬。

    1996年深秋,怒江边的悬崖吊桥在风雨中摇晃。江慈背着装有二十四块骸骨的竹篓,腾出一只手抓紧锈迹斑斑的铁索。当年运送远征军遗骸的马帮后人劝她:山洪要来了,等开春再走吧!她摸了摸竹篓上的红星布条,那是用傅衍的旧军装裁的:等了五十年,不能再耽搁了。

    2005年冬天,江慈在军事档案馆查资料时突然晕倒。诊断书上的肺癌晚期墨迹未干,她就带着氧气袋出现在南方松山战场旧址。当地村民看见白发苍苍的老太,用医用胶布把牙刷绑成考古刷,跪在千人坑遗址筛土。筛出的半枚领章上,残留着新一军的绣线。

    奶奶,这个要登记吗志愿者小姑娘递过登记册。江慈颤巍巍写下无名四百三十七号,又添了句右臼齿缺损,应是湖市人——战时档案载湘军多嚼槟榔。

    2015年清明,江慈坐在轮椅上清点骨灰坛。三千七百四十九个粗陶罐挤满军区仓库,每个坛口都系着褪色的红布条。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血沫溅在登记册上,恰好晕开傅衍二字。

    还差七个...她摸着贴身口袋里的怀表碎片,那上面嵌着从各战场收集的土壤样本。窗外沙尘暴呼啸而过,三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45年的婚礼请柬简介 >1945年的婚礼请柬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