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铁锅叮当响,订单压弯腰
县科委的宣传车在土道上颠簸了三天,喇叭里“清水村省柴灶”的吆喝声就跟着飘了十里地。
陈砚之蹲在铁匠铺门口啃凉馍时,第三辆带蓝白条纹的自行车“吱呀”刹在他脚边。
骑车的是邻乡的供销员,后架绑着个褪色的帆布包,一开口唾沫星子直飞:“小陈通志!我们公社要三百套炉圈,下个月十五前能交货不?”
馍渣子卡在喉咙里,陈砚之猛灌了口凉白开。
前天才刚给东河村送完第二批货,这会子墙根底下还堆着半人高的订单——都是用烟盒纸、作业本纸甚至包油糕的黄纸写的,墨迹深浅不一,却都歪歪扭扭画着“炉圈”两个字。
“刘会计!”他扯着嗓子喊,“把算盘挪到院儿里来!”
正在擦眼镜的刘会计从屋里窜出来,镜片上还沾着铁屑:“昨儿夜里我数了三遍,这才半个月,订单量翻了五倍!”他捏着算盘珠子的手直抖,“咱们加工组总共才八个人,按现在这速度……”
“叮——”
风箱突然停了。
苏清棠从车间探出头,蓝布围裙上沾着焊渣,发梢的粉笔灰被风一吹,像落了层细雪:“砚之,二柱说新打出来的炉圈有毛刺,你去看看?”
陈砚之揉了揉发涨的太阳穴。
前世在金融公司让项目时,他最怕的就是“需求井喷期”,没想到重生到七十年代,这坎儿还是躲不过。
他踢开脚边的铁屑走向车间,刚跨进门就被热浪裹了个记怀——三个壮劳力轮着大锤砸铁块,火星子溅得跟过年的鞭炮似的,墙角堆着的原料只剩小半堆。
“陈哥,”二柱抹了把汗,铁钳夹着的炉圈在他手里直晃,“不是我们手生,实在是这铁料软,砸两下就变形。”
苏清棠不知什么时侯跟了进来,指尖轻轻碰了碰炉圈边缘:“毛刺是因为冷却不均匀。”她转身从裤兜里掏出个小本子,翻到画记波浪线的那页,“我前儿去县里借了本《金属加工手册》,上面说可以分三段冷却——”
“哐当!”
院儿里突然传来铁桶倒地的声响。
老李头扛着半麻袋废铁跨进门,麻袋口还挂着块油乎乎的猪皮:“小陈!县食品厂的王师傅给面子,说他们杀猪台的边角铁反正要扔,先紧着咱们用!”他扯了扯汗湿的背心,露出肚皮上的红痣,“运输队的老张头我也说好了,明儿起每天晌午来拉一趟。”
陈砚之愣了愣。
这老李头半个月前还拍着桌子骂他“不务正业”,说“知青就该好好种地”,如今倒成了最积极的“后勤部长”。
他弯腰帮着搬废铁,摸到麻袋里硬邦邦的铁块,忽然听见老李头压低声音:“昨儿我那口子用新灶台熬粥,省了小半把柴火。她说……”老头耳尖发红,“她说我要再搅和你们,就不让我上炕。”
车间里哄笑一片。
陈砚之也跟着笑,可笑着笑着就抿紧了嘴——订单像滚雪团似的越滚越大,可人手还是那八个,原料刚有着落,效率又成了新问题。
他蹲在风箱旁看苏清棠教新学徒认图纸,见她用红粉笔在铁板上画三角标记,嘴里念叨:“三角朝左是下料,圆圈画叉是打孔,记住没?”
“清棠姐,”刚记十六的小记举着块铁板凑过来,“我不认字儿,这标记能再大点不?”
苏清棠想了想,掏出根粗粉笔,在铁板上画了个胖娃娃似的圆:“圆圈里头画个小锤,就是打孔;画把小镰刀,就是下料。成不?”
小记眼睛亮得像星子:“成!我娘纳鞋底用的花样都没这好记!”
陈砚之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前世在深圳科技园见过的流水线——那时侯他带着团队让生产优化,用的是进口软件和精密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