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十六章
鹤归
江南的雪总是下得含蓄,归墟书院的青瓦上刚积了薄霜,清瑶便踩着木屐去看新栽的梅树。
顾云舟抱着暖炉跟在身后,炉中炭火烧得正旺,映得他眼角的细纹都带着暖意:当心滑,等开春让人在石阶铺草垫。
她回头笑他多虑,却在转身时险些摔倒,被他长臂一捞带进怀里。
两人靠在梅树上喘息,清瑶听见他心跳如鼓,忽然想起初遇时他在诗会上拾玉的模样,那时的少年已长出胡须,眼角染了风霜,却依然是她心中最明亮的月光。
看,梅花开了。
顾云舟指着枝头的花苞,淡粉色的花瓣上凝着冰晶,像谁不小心碰碎的胭脂盒。
清瑶摸出袖中的木兰簪,簪头的花苞与梅树相映成趣,这是顾云舟去年在京城特意为她打的,刻着长毋相忘四字。
书院的早读声穿过梅林,清瑶听见弟子们在背诵她新写的《女子修身论》,声音朗朗如珠落玉盘。
忽然,有弟子跑来禀报:先生,京城有人送来了贺礼!
那是一口雕花木箱,箱盖上的青鸾纹与母亲的玉佩如出一辙。
清瑶打开时,里面掉出一张泛黄的纸页,竟是当年金銮殿上的万民书,上面又添了无数红指印,像一串永不褪色的心跳。
箱底压着张公公的信:老奴已致仕,望青鸾遍天下。
顾云舟替她拭去眼角的泪,忽然指着木箱内侧:看,这里有字。
清瑶凑近,看见用朱砂写的鹤归二字,笔迹苍劲如竹,正是母亲的手书。
她忽然想起归墟山的密室,想起母亲未竟的书院,终于明白,这木箱是母亲留给她们的另一份遗赠。
是夜,清瑶在灯下翻阅万民书,发现最新的指印里有个熟悉的名字——苏婉儿。
三年前那个在老槐树下与她并肩的少女,如今已成为塞北最有名的女商人,书信里说,她在丝绸之路上建了三座女子驿站。
清瑶摸着纸上的墨痕,忽然觉得她们的故事早已不再是个人的传奇,而是千万女子共同书写的史诗。
顾云舟坐在她对面整理奏疏,忽然轻笑出声:你看,岭南女子竟用甘蔗制糖的法子换了书院的《农书》抄本。
清瑶探头望去,看见奏疏里夹着一缕蔗糖丝,金黄透亮如阳光,忽然想起柳如眉在暖房里种出的反季蔬菜,原来知识真的能跨越山海,变成实实在在的温暖与甜。
冬至那日,归墟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周承焕。
他穿着朴素的青衫,腰间不再挂玉连环,手里捧着一箱西域传来的种子:听闻书院缺耐旱作物的种子,这是我从波斯商人那里换来的。
清瑶注意到他袖口补着的针脚,竟与顾云舟当年的补丁极为相似。
进来喝杯茶吧。
她侧身让路。
周承焕愣住,望着院内奔跑的女子们,眼中闪过复杂的光。
顾云舟从厨房端来热茶,三人围炉而坐,听雪落梅林的声音。
周承焕忽然说:我在西域见过女子当商队首领,她们骑骆驼的样子,像极了你们书院的先生。
清瑶望着跳动的炉火,想起母亲的避子汤、顺天府的牢狱、金銮殿的诏书,忽然说:仇恨就像这炉灰,终将被新炭取代。
周承焕低头看着杯中茶,水面映出他鬓角的白发,轻轻点头。
雪停时,周承焕告辞离去,背影比来时轻快许多。
清瑶站在门口,看见他往梅林深处走去,想必是去给母亲的衣冠冢上香。
顾云舟揽住她的肩:他变了。她点头:我们都变了,变得更像自己了。
岁末的归墟山披上银装,清瑶与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