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书院的演武场上,柳如眉正在教弟子们辨认农具与兵器的结合用法。

    生锈的犁头被改造成锄头枪,木耙装上利刃变成钩镰,清瑶摸着粗糙的木柄,忽然想起三年前周明轩的剑尖,如今这些曾经象征暴力的铁器,竟成了女子自卫与生产的工具。

    午间,厨房飘来阵阵甜香。

    巧儿端着新烤的蔗糖糕跑过来,围裙上沾着面粉:先生,用安西的蔗糖做的,比往年的更甜!

    清瑶咬下一口,甜味混着坚果的香气在舌尖散开,远处传来顾云舟与弟子们讨论《农政全书》的声音,忽然觉得这就是最真实的幸福——人间烟火,书墨飘香。

    是夜,清瑶在灯下修订《青鸾书院志》,忽闻窗外传来鹤鸣。

    她推开窗,看见月光下的老槐树旁站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手中拄着的拐杖雕着青鸾纹路。

    老者看见她,微笑着开口:沈姑娘,可还记得老奴

    竟是张公公。

    他身后的小厮抬着木箱,箱盖打开时,清瑶看见里面整齐码放着历代女子科举的卷子,最上面的是陈墨玉的策论,朱批勇毅可嘉的字迹尚未干透。

    这些是陛下让老奴送来的,张公公说,他说,青鸾书院该有个藏书阁了。

    顾云舟听见动静赶来,看见木箱里的《璇玑图》织锦,忽然指着锦面右下角:琼琚,你看,这里多了行小字。

    清瑶凑近,看见用金线绣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正是母亲的绣工。

    她忽然想起归墟山密室的鹤归二字,原来一切早有预兆。

    藏书阁的奠基礼定在重阳。

    清瑶与顾云舟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弟子们将木箱中的书卷搬运到临时书库里。

    陈墨玉从安西寄来的胡麻种子在墙角发芽,柳如眉用治沙经验改良的土壤里,月见草正在抽枝。

    先生,巧儿抱着一摞书走过,东瀛的阿樱姑娘来信说,他们用兰草种子换来了波斯的玻璃工艺。

    清瑶点头,看着书脊上不同地域的文字,忽然觉得这小小的书院,竟成了文明的熔炉,将天下女子的智慧熔铸成新的希望。

    冬至前,归墟书院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当今太后。

    她穿着朴素的常服,身边只跟着一个宫女,看见清瑶时,眼中闪过惊喜:当年在金銮殿,我就觉得你像极了你的母亲。

    清瑶这才想起,太后曾是母亲的闺中密友,两人曾在归墟山许愿要读遍天下书。

    太后打开随身的檀木盒,里面是母亲当年送她的兰草簪子,簪头的宝石依然璀璨:我替她看了,天下女子真的能读书了。

    清瑶接过簪子,看见盒底刻着劫火铸心四字,正是母亲的笔迹。

    是夜,太后留宿书院,与清瑶秉烛长谈。

    她指着窗外的老槐树:当年我们在树下埋了坛女儿红,说是等女子能自由读书时再开。

    顾云舟掘出酒坛时,封泥上的青鸾二字依然清晰,酒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竟比记忆中的还要醇厚。

    酒过三巡,太后望着烛火感慨:你母亲若知道,她的女儿不仅读完了天下书,还让天下女子都能读书,不知该多高兴。

    清瑶望着跳动的烛火,忽然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想起她临终前攥着玉佩的手,终于明白,有些愿望注定不会落空,只要有人愿意用一生去守护。

    岁末的雪落在藏书阁的飞檐上,清瑶与顾云舟站在阁顶,看弟子们在雪地里堆砌书册形状的雪人。

    他指着远处的灯火:你看,江南的女子们开始在夜间办茶会论政了。

    她笑了,摸出绣绷,在藏书阁旁绣上一盏长明的灯,灯芯是永不熄灭的青鸾之火。

    云舟,她轻声说,我们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青鸾破霄简介 >青鸾破霄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