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是糖,笑得像个孩子。
我甚至开始养了一棵香葱。
它站在厨房窗台,每天晒着太阳,长得不紧不慢。它没有系统提醒它什么时候该吸水、该长叶。它只靠自己和阳光空气。
就像我现在一样。
我仍然保留着一些科学饮食的习惯,但不再偏执。
我开始每周给自己一个放纵日,可以吃麻辣火锅、羊肉串、红烧肉。
我允许自己偶尔失控,因为我知道控制不是活着的全部。
我重新开始和朋友聚餐、分享、吃不完的笑和泪。
我不再追求完美饮食,而是寻找有爱的饮食。
不是吃得对,而是吃得温柔。
我不再每天上秤,也不再盯着热量表。我的身体不是一台需要优化的机器,而是一个载着情感的容器。
容器里,除了食物,还有童年、亲情、孤独、成长,和某些失而复得的爱。
有一天,我在社区课上教别人做我奶奶的红烧土豆鸡蛋。
教完之后,有个女孩红着眼说:我妈做过这个。我小时候也吃。
那一刻,我知道,我真的从那个完美饮食的幻觉里走出来了。
吃,不该是负担,不该是任务,也不该是惩罚。
第四章:热量之外的重量
我是从第二次咀嚼花生米的时候,重新爱上吃的。
那天是中秋节,社区组织了一次小型月下家宴。每个人要带来一道小时候的味道。桌子铺着格子桌布,串灯在屋檐下闪烁。有人带了醪糟汤圆,有人端来玉米鸡汤,还有一位大叔用搪瓷盆装着一大锅剁椒腊肉,香味在空气里盘旋。
我带了一小碗花生米,用五香粉炒的,火候拿捏得刚刚好。咬下去那一口,嘎吱作响,脆里带着咸香,像是小时候暑假躲在窗台边边看电视边偷吃的一幕幕倒带。
邻座的阿姨夸我:哎呀,这才是‘真吃’的感觉。
我笑了,忽然觉得这一笑里有太多失而复得的东西。那不只是咀嚼的声音,是一种生活在嘴里发芽的声音。
吃,是有重量的。
不是卡路里的重量,而是心理的重量。
它能承载一个人的乡愁、爱意、思念、伤疤,甚至能疗愈。
而我曾把这份重量交给了基因实验室,希望他们还我一个轻盈的身体。
但我失去的是生活的分量。
我曾经有一个清单——记录我不能吃的东西。从冰激凌到炸年糕,从鲫鱼汤到啤酒鸭。我看着那些名字,仿佛在看失联的朋友。
现在我写了新的清单,名字叫重新吃回来的味道。
上面写着:
红糖年糕
蒜泥拌黄瓜
烧卖
腊八粥
油煎米饼
粉蒸肉
老冰棍
我一个个吃回来,每一口都像把过去的自己一点点找回来。
我开始写食记,不是推荐营养配比,而是记录我吃那口饭时,想起了谁、想哭还是想笑。
比如我写道:
吃到麻油拌面时,我听见外婆在厨房咳嗽,咳完又喊我‘快来吃,要坨了’。
吃到煎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个第一次请我吃饭的人,他忘记我不吃香菜,却还笑得像个傻子。
我把这些食记发到社交平台,起初只是想自我疗愈,却意外收到了很多共鸣的评论:
我也因为减肥错过了和妈妈最后一次吃饭。
我太懂你了,那种‘我吃得对却越来越空’的感觉……
我曾经因为碳水恐惧症崩溃过,现在正在试着和米饭重归于好。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