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撒上点盐和胡椒粉。她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特有耐心地搅啊搅,一直搅到肉馅变得黏糊糊的,上了劲儿。

    最后,她才把晾得半干的槐花加进去。她可不是一股脑倒进去完事儿,是下手轻轻抓起一把把槐花,松松地放进肉馅里,然后用筷子小心地拌匀。她尽可能地让槐花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让那些润白的小精灵均匀地散落在粉红的肉馅里头,就跟夜空里撒下的星星似的。

    槐花不能放太早,也不能搅太狠,不然就出水了,那股子鲜味儿也没了。

    娘解释着,每一个小细节里头,都藏着她对食材的了解和尊重。

    瞅着那盆混着肉香、葱姜香还有槐花清香的馅儿料,我的哈喇子早就在舌头底下偷偷集合完毕了。

    擀面杖下的圆舞与灶膛前的守望

    面醒好了,馅儿调好了,接下来,就是整个过程里最有仪式感,也最能显出娘手艺的环节——擀饺子皮。

    娘搬来个小矮凳,在案板前坐下。那张案板,也是老家伙了,厚实的木头面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刀印子和时间的痕迹,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泛着一种温润的光泽。她把醒好的面团拿出来,放在撒了干面粉的案板上,揉搓几下,然后搓成长条,用刀麻利地切成一个个大小差不多的面剂子。

    接着,她拿起了那根擀面杖。

    那根擀面杖,在我记忆里就是娘的另一个符号。它是一整根结实的枣木做的,两头稍微细点,中间粗点,因为老用,面儿上已经被磨得特别光滑,是那种又深沉又温润的红褐色。娘握着它的时候,那擀面杖就跟长在她胳膊上似的,充满了灵气。

    她拿起一个小面剂子,用手掌轻轻一按,按成个小圆饼。然后,左手捏着面饼的边儿,特灵巧地转着圈儿,右手握着擀面杖,特有节奏地在面饼上滚来滚去。咕噜噜……笃,咕噜噜……笃……擀面杖落下、滚动的声儿,又清脆又均匀。

    那真跟演杂技似的,近乎艺术了。只见娘手腕子轻轻一抖,擀面杖一会儿往前滚,把面饼擀薄,一会儿又撤回来,憋着劲儿;左手呢,就跟个精准的罗盘似的,控制着面饼转的角度和速度。每一次滚动,每一次转圈儿,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也就一眨眼的工夫,一个圆溜溜、薄厚均匀、中间稍微厚点儿、边儿上薄点儿的饺子皮,就完美地躺在案板上了。那饺子皮,薄得快透亮了,但又带着刚刚好的韧劲儿,边儿上还有一圈因为擀压形成的、像荷叶边儿似的自然褶皱。

    娘擀皮的速度那叫一个快,但始终保持着那份不慌不忙的韵律感。一个个完美的饺子皮,像雪白的圆月亮,在案板上铺展开来。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面粉香,混着馅儿料的鲜香和槐花的清甜。

    而我呢,就承担起了另一项艰巨的任务——烧火。

    搬个小板凳,端端正正地坐在灶膛前头。灶膛里,红色的火苗子呼呼地烧着,舔着大铁锅的锅底。我按娘的指挥,往灶膛里添柴禾,让火烧得又旺又稳当。

    火小了点儿,加根粗的。

    娘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头都不抬地吩咐。

    我赶紧从柴禾堆里抽出一根粗壮的树枝,小心翼翼地塞进灶膛里。木柴碰到火,发出噼里啪啦的爆响,火苗子一下子蹿得老高,映得我脸蛋子红扑扑、热乎乎的。

    水快开了,火稍微小点儿,加点碎柴。

    我又赶紧扒拉出几根烧得正旺的木头,换上一些细碎的麦秆。火势立马就温柔了不少,不像刚才那么猛了。

    守着灶膛,这活儿吧,说没劲儿也挺没劲儿,说有意思也有点意思。没劲儿是因为得时刻盯着火,不能让它灭了,也不能让它烧得太过火。有意思是能近距离地看火苗子跳舞——看它们怎么把柴禾吞下去,怎么变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怎么在黑乎乎的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槐花簌簌落进母亲的擀面杖简介 >槐花簌簌落进母亲的擀面杖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