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他的断剑早已卷刃,却还在砍杀,血顺着胳膊滴在残碑上,像给汉字描了边。我躲在梁柱后,看见他忽然踉跄跪地,却又撑着剑站起来,望着北方的眼神,像丞相出师表上的墨,像阿爹临终前的火。

    第七章:魂归汉土

    我在汉寿亭外的老槐树下埋了姜维的断剑,剑鞘上的汉字已模糊,我用红漆重新描过,在月光下像滴血。后来常有旅人路过,看见这孤坟,便问起墓中人。

    是个将军。我总说,他一生都在向北打,打到最后,剑断了,人也没了,可心里的火没灭。有个读书的少年曾问我:蜀汉明明弱于魏,为何还要一直打我摸着剑柄上的刻痕,那是姜维教我写的克复中原四个字,笔画里带着剑气。

    因为有些事,不是为了赢,是为了不丢。我说,丢了祁山,丢了陇右,难道还要丢了心里的汉家山河少年似懂非懂,却记住了断剑上的红漆,说要回去画在课本上。

    景元五年春,我路过成都,看见街市上的孩子在玩北伐的游戏,用树枝当剑,用破布当旗,喊着克复中原的口号。街角的茶棚里,老书吏在讲《出师表》,讲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满座皆静,有人偷偷抹泪。

    我知道,姜维的断剑,阿爹的野鸡毛,还有丞相的《出师表》,都成了汉人口中的传说。这些传说像种子,埋在每个心里有火的人身上,总有一天会发芽,会成林,会让这天下记得,曾经有个叫蜀汉的地方,有群人,为了一个叫汉的字,拼尽了一生。

    云川的故事,就像剑阁的风,吹过千年,却从未停歇。每当我摸着老槐树下的断剑,就听见当年的马蹄声,听见姜维说兵不在多,在精;志不在远,在坚,听见无数亡魂在说:汉家的天,永远不该暗。

    第八章:剑魄独白

    (景耀六年正月十五,蜀宫残殿)

    我跪在碎砖上,掌心嵌着半截汉瓦当,炎兴二字硌得生疼。血从额角滴下来,在瓦当边缘聚成小洼,倒映着半片被火光照红的天。魏军的刀戟在十步外晃动,甲胄碰撞声像极了当年在沓中听见的雪崩——轰隆隆的,要把人埋进万古冰窟。

    剑在手里越来越沉,这柄跟了我三十年的断剑,剑刃卷得像秋草,剑柄缠着的蜀锦穗子早被血浸透,却还倔强地垂着,像极了丞相临终前那面被砍碎的帅旗。我忽然想笑,笑自己终究活成了丞相的影子:他六出祁山,我十一次北伐;他累死在五丈原,我倒在这蜀宫残殿——连死法都要学他,偏要在将死之际燃尽最后一丝光。

    伯约!钟会的惨叫被刀风绞碎。我抬头看见他被戳穿胸口,血泡从嘴角冒出来,像极了那年在狄道城头,王经的血泡。原来英雄末路,都长着同一张脸。可我没力气去救他了,指尖还留着刻在老槐树上的触感——汉炎兴元年,那是丞相出师的年份,也是我第一次在他帐下听令的年份。二十七年了,原来时光比箭还快,快得来不及让我追上丞相的背影。

    还记得建兴二十四年,我在沓中种麦,忽然接到费祎的信,说丞相临终前留了本《阴符经》给我。我摸着泛黄的书页,看见丞相在扉页写: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那时我才懂,原来在丞相眼里,我不只是降将,是他选中的火炬。后来每次举剑,都觉得腕上缠着丞相的目光,温凉如五丈原的月光。

    将军!快走!是云川的声音,带着哭腔。我看见他躲在残柱后,怀里抱着我送他的那本《千金方》,书角都卷了。这孩子,总学不会变通,像极了当年的我——明明知道蜀汉气数将尽,却偏要跟着我在刀尖上跳舞。可我怎能告诉他,有些路,不是为了走到终点,是为了让后来人看见,这世上曾有人为了汉字,把骨头磨成剑刃

    魏军的统领走近了,靴底碾碎瓦当的声音刺耳。我摸着腰间的剑穗,穗头的汉字早已褪色,却还能摸到当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云川记蜀简介 >云川记蜀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