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思,但也没多问。那晚,她第一次睡了个好觉,梦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悠扬的诗句和烤鸡翅的香味。
第二个月开始,林晓梅渐渐适应了工厂的生活。手上的茧子厚了,不再被油漆味熏得头晕,甚至能在流水线的节奏中找点小乐趣——比如给不同颜色的玩具车起名字,或者在心中默背小时候学过的古诗。
发工资那天,整个宿舍都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林晓梅捏着人生第一笔工资——扣除各种费用后实发两百四十元,手直发抖。她立刻跑到邮局,给家里汇了两百元,自己只留了四十。
傻丫头,好歹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啊。王芳看着她身上洗得发白的衬衫直摇头。
家里等着用钱呢。林晓梅小心地把汇款收据夹在日记本里,阿妈说了,攒够五千就回家盖房。
王芳欲言又止,最后只是揉了揉她的头发:走,姐请你吃麻辣烫!
那天晚上,林晓梅在夜市又遇到了张建军。他一个人坐在书摊前翻看旧杂志,眼镜在路灯下反着光。王芳挤眉弄眼地推了她一把:去吧,我去买水果,一会儿来找你。
林晓梅手足无措地站在书摊前,假装对一本《读者文摘》感兴趣。
你也喜欢看这个张建军突然开口。
林晓梅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只看过学校发的课本...
出乎意料的是,张建军没有嘲笑她,而是温和地问:你是新来的在哪个车间
就这样,他们聊了起来。张建军是湖南人,大专毕业,本来在老家有份教师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才南下打工。因为懂点技术,被分到了质检科,工资比普通工人高一些。
你为什么参加那个诗社林晓梅好奇地问。
张建军笑了笑:因为不想忘记自己是谁。在工厂里,我们只是工号,是劳动力,但在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我们还是活生生的人。
这句话让林晓梅心头一震。临走时,张建军借给她一本《汪国真诗集》:有空可以看看,写得浅显,但很美。
回到宿舍,林晓梅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那本诗集。有一首诗特别打动她:...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她反复读着这几句,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
从此,林晓梅的生活多了一抹亮色。她开始利用午休时间跟张建军学认字、读书,周末偶尔参加诗社的活动。虽然工作依然辛苦,但心里有了盼头。有一次,她甚至尝试写了一首小诗,偷偷塞给了张建军。
写得真好!第二天见面时,张建军眼睛发亮,特别是这句油漆染不黑心中的月亮,太有感觉了!
林晓梅羞红了脸,但心里甜滋滋的。那天晚上,她在日记本上认真地写道:今天,有人夸我的诗写得好。原来我不仅仅是流水线上的女工,我还能写诗...
然而好景不长。第三个月发工资时,厂里突然宣布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工资只能发一半,剩下的下个月补。宿舍里顿时炸开了锅。
又来了!上个月也说资金周转,这都第三个月了!王芳气得摔了饭盆。
我弟弟等着这钱交学费呢...一个广西妹子哭了起来。
林晓梅也急得团团转——阿妈来信说腰疼得下不了床,正等着她寄钱去看病。
第二天,整个工厂都弥漫着压抑的气氛。午休时,几个车间的工人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听说深圳有家厂罢工,把欠薪都要回来了。有人小声说。
咱们也罢工吧!有人附和。
不行,一个年长的男工摇头,去年隔壁厂罢工,领头的全被开除了,还有人挨了打。
林晓梅听着这些议论,心里又急又怕。晚上,她忍不住跟张建军说了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