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模式
浪潮。托克维尔在19世纪初访问美国的时候,高度评价了这个新兴国家的创业精神。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他写道:
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束缚下解放出来,迄今只有半个世纪之久,所以它的大富之家没有几个,而资本也很有限。但是,世界上却没有一个民族像美国那样在工商业上获得过如此迅速的发展。今天,美国已是世界上第二海运国家,它的制造业尽管还要克服一些几乎无法克服的天然障碍,但仍能每天有新的发展。在美国,经营大型工业企业没有困难,因为全国人民都参加工业活动,最穷的人和最富的人都愿意在工业方面将他们的力量联合起来。因此,在你每天看到这个可以说并不富强的国家所举办的大型工程时,一定惊讶不已。美国人踏上他们现在居住的土地才刚刚不久,但他们已使自然界改观而为他们服务了。他们已将哈得孙河和密西西比河沟通,并在陆地上建设了500多里长的道路使大西洋与墨西哥湾连接起来。几条大铁路,已在美国建成。但是,美国使我感到最惊讶的,并不是它的某些工业企业规模特别大,而是它的企业多得无数。……美国人使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因为他们全都在搞工业。
美国新闻记者泰德·费晓闻在《中国公司》一书中描绘了一幅有关中国企业发展方向的生动画卷。费晓闻描述了众多低消耗的中国厂家爆发式的生产能力和13亿消费者日益膨胀的胃口,并认为两者都是因为外国资本史无前例地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内部强劲的技术进步所致。费晓闻足迹遍布中国的工厂、集市、街道、商店、乡镇和城市,亲身感受到占世界1/5的人们正在谱写着中国式自由经济的生动故事。美国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在《中国牛市》中观察到:
眨眼的工夫,中国人开始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并开始规划如何让他们的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10多亿人所拥有的惊人潜力与创业精神不可阻挡地释放了出来。每次听到新开旅馆的业主骄傲地谈起自己的业绩,发现农民用积蓄创建自己的地毯厂,看见年轻人用从路边摆台球桌赚来的钱发展更大规模的企业,看见一个好求新知的农民买下当地所有的苹果园而成为‘果园之王’时,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更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各地中国人都在恢复传统,而正是这些传统帮助中国引领世界贸易、科学和创新长达几个世纪。
与托克维尔一样,令我震惊的不是中国有多少大企业成为世界500强,而是中国企业“多得无数”。美国的企业数目最多不过是600万家左右,在股票市场交易的企业约1万家。但中国目前就有600万家中小企业,还有2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比任何国家的商业主体都多。这个差别背后当然有人口因素,中国人口总量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的企业数量自然应该多;但中国的人均民营企业数量在2008年还仅仅为0.0045,与美国在过去20年稳定保持的0.02还有4倍左右的差距,这说明中国创业的平均水平还很低,有巨大发展潜力。《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牛文文指出:“今天中国最需要创业家精神,也正在造就一大批新兴的创业家。”全民创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像中国这样多的企业数量,这导致独特的“中国式资本市场尴尬”。表3-7表明,由于中小企业基数如此之大,2009年进入成长型的企业至少20万家,符合深圳创业板标准的至少有2万家。应该说明的是,中国创业板的门槛是需要连续3年赢利,比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不需要赢利的最低条件高得多。如果每年有100家企业上深圳创业板,那么要上200年才能上完;如果企业发行高收益高风险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将无力应付市场的评级要求,投资者会眼花缭乱。
从1990年到2008年的19年中,中国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