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二十三章
当然,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权力,然而,这些人大概永远没有威胁他的可能。眼下,他正需要这班人权力的逐步扩大,以解决整个政治权力的重新建设。
在中国,其实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深谋远虑,也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甚至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经常愿意住到南方,而不愿留在北京。中南海明明是他的首府,但实际上,他在中南海远得不到他在杭州、在武汉、在上海、在长沙得到的隆重待遇。
在中南海,他是最高领袖,有足够的服从、足够的保卫、足够的服务,然而,这里的人对他太熟悉了,一切都司空见惯、按部就班了,就连警卫见到他的机会都比较多。根本不像外地,在杭州,在武汉,总有一些诚惶诚恐、分秒不离的崇拜与服务包围着自己。那里的每一个省市领导、军区领导都会日夜围绕在身边,以此为重任。服务人员一见到他,都如绽开的鲜花般露出羞怯的兴奋。整个世界更灵敏地反应着他的意愿,到处一触即动。
当他在各省市视察时,能够感到他的巨大权力在空间上的移动。当他在远离北京千里之外的杭州、武汉游泳、晒太阳,与簇拥着他的人海阔天空地谈笑时,北京的一切还在他的掌握之中,还要听他的指挥。全国各地走一走,才更自在,更舒畅,更悠闲;悠闲完了,再到庄重严肃的中南海指挥政治,更是一件非常有兴致的事情。
江青总是喜欢打断别人的话,张春桥正在汇报北清大学的情况,她就插话进来:“现在北清大学真正和工作组斗争的是造反派第二号人物呼昌盛,武克勤态度暧昧。”毛泽东摆了摆手,说道:“她是反北京市委起家的,这个基本立场她不会改变。”康生扶了扶眼镜说道:“武克勤只是有些观望而已,主席一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她会紧跟而上的。”毛泽东又摆了摆手,说:“凡是贴第一张大字报的革命派,今后即使犯错误,都要想办法保护。”江青在黑框眼镜后面眨了眨眼,看着左右的同僚说道:“主席这个指示我们一定照办。”陈伯达连连点头,康生也连连点头,张春桥、姚文元更是连连点头。
毛泽东心中讽刺地笑了。现在的江青比前些年顺眼了,不过再顺眼,他也很不愿回忆延安时期与江青故事的开始。那时,江青刚到延安,每当他做报告时,她总是想方设法挤到第一排,仰起面孔目光崇敬地看着他讲话。他承认,作为大城市来的年轻漂亮的女性,江青的目光也曾激励了他讲演的热情,当时的江青相貌是很出众的,大大的黑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后来的发展,特别是进城以后的故事,是他最不愿意回顾的。看着江青在这个年龄还忸怩作态,不由得心生厌恶,一闪而过地浮现出一句有典故的话:“以色事他人,色衰而爱弛。”他知道这是历史上哪个皇帝身边的哪个女人说的话,却不在记忆中确认它。
江青那白皙而略显松弛的面孔,特别是脖颈上那已显松驰的皮肉,让他生出又怜悯又嫌弃的情感。他知道什么叫年轻的生命,他喜欢年轻的生命。任何东西衰老了,陈旧了,松驰了,懈怠了,就唤不起他的热情了。而他总希望保持自己的热情,总在寻找新鲜的生命和新鲜的事物。文化大革命就很新鲜。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表演中,江青的敏锐积极倒很有点可爱。不谈感情,只谈政治,江青倒颇有一种生龙活虎的新气象。
听着汇报,毛泽东由姚文元那张胖胖的圆脸想到他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恍惚之间,又由这篇文章想到原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一想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眼前最先冒出的总是两个人。一个是刘少奇,阳光照得刘少奇的白发和白上衣耀眼发亮。刘少奇总是目光有点发直地看着别处,无论他如何回忆,都难以在记忆中出现一个刘少奇正对自己的面貌。另一个出现在面前的人物就是彭真。这个和自己身材一样高大的人